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是客家傳統名產。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小溪鄉黃泥村鑼鼓組出的“鑼鼓酒餅”,俗稱“小溪酒藥”,大都出於此地,遠近聞名。 鑼鼓組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因河邊一石山被江水激盪發出鑼鼓般轟鳴而得名。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便有“鑼鼓酒餅”出售了。據《穎川堂鍾氏族譜》記載,首先經營“酒藥”者,是當地鍾姓十五世祖,名德容,原名達容,字玉和。那年,一外鄉人,姓肖名榮聲,夫妻倆逃難流落此地,給德容家做長工。平時主人待肖榮聲夫妻很好,有吃同吃,親如兄弟,從不另眼相看,令肖榮聲夫妻感激不盡。肖榮聲臨死前,將製作“酒藥”之秘方告訴鍾德容,於是代代相傳。至今,其後裔鍾子慶,傳其子鍾靈輝,已是第二十五代了。二百多年間,已傳至十餘代。據說,目前仍存的鐘氏祖墳內,還藏有肖榮聲夫妻倆捐“酒餅藥方”的內券記載呢!

酒餅歷史

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便有“鑼鼓酒餅”出售了。據《穎川堂鍾氏族譜》記載,首先經營“酒藥”者,是當地鍾姓十五世祖,名德容,原名達容,字玉和。那年,一外鄉人,姓肖名榮聲,夫妻倆逃難流落此地,給德容家做長工。平時主人待肖榮聲夫妻很好,有吃同吃,親如兄弟,從不另眼相看,令肖榮聲夫妻感激不盡。肖榮聲臨死前,將製作“酒藥”之秘方告訴鍾德容,於是代代相傳。至今,其後裔鍾子慶,傳其子鍾靈輝,已是第二十五代了。二百多年間,已傳至十餘代。

酒餅製作

每年端午節後,采割酒餅草和桃葉,將其曬乾並粉碎,按每百斤稻穀酒餅草一斤二兩、一兩桃葉的比例,在制酒餅前,將其粉末浸泡兩個小時,然後備用。酒餅製作時間,最好選擇在每年農曆七、八、九月,其時氣候乾燥,不冷不熱,濕度恰當。所選原料用早谷,晚谷、糯谷更具軔性均不行。製作時,先將早谷放入石碓中碓成粉,現在大都用碾米機碾成粉。每百斤稻穀加水七十斤左右,再加入早已備好的酒餅草和桃葉,充分伴勻,做到不乾不濕,手握能成形,放入框架內壓碾成餅。為了能更快加速發酵,可在餅面上灑上些老酒藥末,再打刀割成條,切成小塊,然後放入發酵房內。
發酵房需要保溫,設有保溫床,一般是搭架鋪上稻草,將酒餅放上後,用麻片、棉被蓋上,至多兩天,酒餅現細小白絨毛,此時將蓋的棉被掀去,將酒餅放至上層更通風透氣處, 待細小絨毛全消退了,再進行曬乾,此時,酒餅方告製成。曬乾的酒餅,每市斤約四百個左右,每做三斤米的酒,放兩個酒餅即成。釀成的酒娘,呈淡淡的黃綠色,清沏透明,香氣撲鼻,入口甘甜,微粘綿長。

酒餅效用

“鑼鼓酒餅”藥效強久,具有有治療風寒的藥效。釀造中,放酒餅的多少,決定了米酒內含酒精的高低,即有的甜綿,有的酐烈。民間傳,最好的是釀造了“紅酒”,預示著主人家全福全壽。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小溪酒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