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小河沿文化遺址
簡介
小河沿文化是以敖漢旗小河沿鄉白斯朗營子南台地遺址命名的。它晚於紅山文化而早於夏家店文化,時代大體與中原廟底溝二期文化相當,距今約3000年左右。屬於該文化的遺址還有林西鍋撐子山、敖漢旗石羊石虎山墓地、喀喇沁旗屢子店西山、赤峰市三座店、遼寧朝陽廟前地。小河沿文化不是對紅山文化的簡單承襲,它與紅山文化既有聯繫區別。
小河沿文化經過發掘的除南台地外還有翁牛特旗的石棚山墓地。在南台地發現的房址均為半地穴式,一種橢圓形單室,口小底大,門朝南,中間土灶兩側有柱洞;一種是將橢圓形居室分為兩間,一大一小,大屋中有圓形火膛。在房址的周圍有窖穴。
石棚山墓地在朝陽的山坡上,分為三個區,墓穴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多為單人墓。葬式多為仰身屈肢。也有男女合葬墓,合葬墓都是二人腳相對,頭向相反,下肢屈而相互交錯,這種特殊的埋葬方式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墓葬中頗為罕見,在內蒙古、東北一帶是首次發現。墓葬中還有無頭骨墓和無骨架墓,無頭者用一陶罐代替頭,無骨架者只隨葬物品,隨葬的物品與一般墓相同,是這個民族對非正常死亡者的一種特殊埋葬制度。墓中的隨葬品,多少不一,除罐、豆、壺、缽等成組的陶器外,也有一些生產工具和裝飾品隨葬。在有些墓地中發現有燒過的土塊,一些以還被燒成黑色,這表明他們也有火燒的特殊儀式。 小河沿文化中的陶器以夾砂陶居多,泥質陶較少,一般摻砂,也有用雲母和貝殼摻和。陶色有黑、紅、灰色,器形主要有罐、尊、豆、盆、缽等,還有造型別致的鴨形壺、鳥形壺等器物。陶器均為手制,器形中缽較少,而豆形器很發達。彩陶多為夾砂陶,有紅底黑彩,灰底黑彩和紅底紅彩。也有兼飾內外彩和黑、白、紅三彩的。紋飾有附加堆紋、細繩紋、劃刻文、錐刺紋、網紋、方格紋、和篦紋。主要飾於器物的肩部或腹部。未見“Z”字形壓印紋,器座上還出現鏤孔的做法,有些陶器上還發現了原始的圖畫和文字元號(陶塑豬、狗頭像)。小河沿文化符號共有12個,比半坡或大汶口文字元號的結構更為先進和複雜,體現了小河沿文化的先民們為中華文字創造的重大貢獻,同時也說明小河沿文化進入了一個更為文明的歷史階段。
小河沿文化中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以磨製精緻的帶孔石鏟取代了紅山文化的石耜。其它的有打制石斧、磨製石斧、石鑿、石錛等。細石器有凹底三角形石鏃、刮削器、尖狀器和石片等,也有複合工具骨柄石刀等。
小河沿文化的先民們過著定居生活,從事農業而兼營狩獵業。掘土工具的改進也說明農業生產力有所提高。彩陶上的原始圖畫和文字元號以及鏤孔技術表明:這裡的先民們生活穩定,並開始進入追求和豐富精神生活的時期,人類文明正在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