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梅花拳古稱梅拳,
是中國較為古老的拳種之一。《梅拳秘譜》上說:“梅拳之始因年代久遠而不可知,傳雲漢時已有,已有百餘世矣。”梅花拳也叫梅花樁,是於枝王勢梅花樁的簡稱,屬崑崙派。據梅花拳經典《五護綱領》記載:“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陽(老子)之後,占仲尼之前”。“古佛”即東方離,化名雲磐,住在西域天磐雲程孝縣清靜宮玄金殿,即現在的崑崙山一帶,他創造了兩種拳:一為“八卦”(不是指現在的八卦拳、八卦掌),一為“梅花”。其中,八卦為行路拳,梅花為看家拳。有“出門合八卦”,“回家踏梅花”、“東崑崙八卦神掌,西崑侖梅花神拳”之說。周昭王乃西周第四代君王姬瑕,姬瑕稱王是在公元前十世紀末,也就是說,東方離創拳、傳拳的時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梅花拳中有歌謠:混沌初開天地分
梅花武當共相存
開天闢地治世界
留下山川和樹林
這幾句歌謠說明了雲磐始祖創建梅花拳的歷史之久遠。雲磐始祖下山傳拳時,時逢滿山梅花開放。於是,他據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乾枯而內豐盈,下盤節而上通天。招數似疏而密,伏機而待,變化無窮。具陰陽五行之資,又通八卦之神妙。朵朵梅花又預示著世間每一個弟子,於是,給自己創建的拳命名為“梅花拳”。
梅花拳史上有明確記載的是在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王秋白,齊建文、楚莊明、宋定國、吳龍軍、秦穆和六人創立“梅花五虎拳”。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梅花拳正式立譜,寫成拳譜傳於後人。第一部拳譜叫《五虎七星拳》。梅花拳共有四大譜、四小譜。第一小譜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立;第二小譜是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譜在公元49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譜在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至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有了新的進展,起了更大的變化。四大譜被定為祖譜,祖譜又分為十二小譜,十二小譜又成為十二派。十二在中國迅速發展開來,由梅花精拳改為梅花拳。四大祖譜改為“梅花令”。以“正忠令”為祖。於此,全國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龍門派、青龍派、金龍派。
從公元前479年至公元1628年,梅花拳已發展至170代;從公元1628年,又發展了28代;從公元前面479年,全國梅花拳已傳承了198代。
歷史變革
梅花拳在其長達近3000年的歷史上有幾次較大的變革,每一次的變革也使它變得更加完美。第一次變革是在梅花拳第一大譜的形成。由華山道長董法利先師立。當時者有七人:董法利、關風龍、於進海,河北省平鄉縣人;楊天峰。江海青,河北省曲周縣人;劉進玉、張玉峰,山東省泰安黃家嶺村人。七位先師寫成拳譜、拳書、拳規傳於後人,書名叫《七星花拳》。第二次變革是在唐貞觀17年,第二大譜的形成。當時有十二位先師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立。他們是:關青玉、楊玉海、王金停、張建才、張建生、吳世江、吳風芩、王紀論,江玉風、楊忠、馬金華、孫可升。這十二位先師修書寫成拳譜、拳規傳於後人,書名叫《梅花桿枝梅》。
第三次變革是在宋代趙匡胤12年,第三次大譜的形成。由關青玉的後人關升風、張建才的後人張洪金、王金停的後人王大龍等修書成譜傳於後人。公元1135(宋高宗趙構年間),梅花拳弟子曾有過一次較大的集會,王重陽創在梅花拳的基礎上創“全真教”,在崑崙山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為徒,稱“全真七子”。是梅花拳“邱祖龍門派”始祖。王重陽卒於公元1227年,葬於北京白雲觀。留有一首五言絕句真言:“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圓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到明萬曆年間,後百代第二代師祖張山將它作為梅花拳的排輩寶號。後來,乾隆年間,梅花拳第八代師祖張從富和北京白雲觀主持首明道人有將邱祖這無言絕句真言合續至一百字。於是就有了梅花拳的百字排譜。
第四次變革是在明朝洪武年間,由定國公徐達、張長衛,王大山、楊傳中、丁繼芹、周定來、徐光心、曹新明、金龍(劉愛斗)十人修書,寫成拳譜、拳規傳於後人。
梅花拳從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有了更新發展,起了更大的變化,迎來了它的第五次大變革。四大譜被定位祖譜,在祖譜內分為十二小譜,十二小譜成為十二支、十二派。十二派在全國開始流傳。由梅花精拳改為梅花拳。四大譜被尊為“梅花令”,以“正忠令”為祖。自此各地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龍門派、青龍派、金龍派。
龍門派是第一家,掌門人張山。龍門派又分四支:龍門支、向陽支、桃梅支、桿枝梅龍門支掌門人張山,家住徐州銅山縣小尖山村;向陽支掌門人苗進風,家住河北省邢台風門村;桃梅支掌門人張程,家住河北省平鄉縣王楊村;桿枝梅掌門人李全生,家住曹州。
青龍派是第二家。掌門人周傳玉。青龍派分四支:青龍支、迷忠梅、見地生根無龍手、笑梅連聲不問門。青龍支掌門人周傳玉,家住黑龍江省放牛村;迷忠梅掌門人王志心,家住黑龍江省黑河柳村;見地生根無龍手掌門人孫大海,家住牡丹江柳林村;笑梅連聲不問門掌門人楊忠天,家住牡丹江拉勾村。
第三家是金龍派,掌門人趙忠武。金龍派分四支:金龍支、一枝梅、落地梅、無葉桿枝梅。金龍支掌門人趙忠武,家住山西省遼縣;一枝梅掌門人李春虎,家住山西省榆社縣;落地梅掌門人徐偉勝,家住山西省平順縣石城;無葉桿枝梅掌門人張龍生,家住山西省襄恆縣土蒼底村。
梅花拳的第六次大變革是在清乾隆年間,梅花拳第八代師祖張從富將梅花拳大架改為小架。這在梅花拳《根源經》中明確記載:“清乾隆年間,梅花拳第八代師祖張從富,自幼天資聰慧,拜本村趙學義為師,習練梅花拳十二庚,內外兼修,文成武就。他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泊,加上自己獨到的見解,獨創小架梅花拳。”張從富創小架梅花拳後,繼續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的傳統思想理念,所以,梅花拳也沒有因此而產生分歧和矛盾,在輩份排列上也仍按原有排列方式排定。
傳承發展
中國小架梅花拳在河北省平鄉縣八辛莊誕生以後,因它的縮、小、綿、軟、巧等優勢,更適合習練,得到了發展。張從富有九個弟子,個個文武雙全,內外兼修,也留下了許多會計人口的佳話。人們爭相學習梅花拳。從第十代起,開始向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傳授梅花拳,十代王法勝、王河清、王文道,十一代王榮貴,十二代王山根傳山東梁山、白帝、汶上、陽穀、文安、運城等地,培育出了許多文武兼修的弟子。十三代李廷玉、李廷桂傳武強、深縣、獻縣、饒陽等地,
中國小架梅花拳傳如入山東省梁山是從第十代開始的。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梅花拳第十代師祖王法勝(張從富之徒孫、河北省平鄉縣東田莊人氏),尊師訓至梁山馬振楊村,立壇場傳梅花拳文武大法,授技於王大才、王大年、王大武等王氏族人,從此聲名遠播。時有杏花村馮氏、宋史、劉氏等求藝甚篤,梅花拳遂傳入杏花村,今梁山鎮張垓村。位於梁山東麓的張垓村,原名杏花村,清嘉慶年間,因村人習練梅花拳,為紀念梅花拳小架練法創始人張從富而改名為張垓村(---據《梁山武林》,梁山縣政協文史委編著,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自習拳以來,張垓村歷來不乏武林高手。尤其清末民國初時期,更是高手雲集。其中馮遠臣,宋聲君、馮天街、劉延祿、劉延祥、劉延信都是其中佼佼者。
中國小架梅花拳傳入梁山後深受人們的喜愛。它不僅具有強身健體、技擊制敵的作用,而且還能治病救人和開發人的智慧,特別是小架梅花拳文理既博大精深、細微玄妙,又包羅萬象,被梁山人們譽為“通天地”的學問。故梅花拳弟子常說“拳打腳踢小把戲,唯有文理通天地”,也正因為如此,小架梅花拳在梁山傳播的又快又廣,成為門徒眾多的一大拳種。中國小架梅花拳在梁山的分布情況:梁山鎮主要集中在後集村、張坊村、馬莊村、前碼頭村、馮屺(ya)口村、饃台村、馬振楊村、郝山頭村、張垓村、郭廟村、獨山村、後孫莊村、李莊村、姜莊村。拳鋪鎮主要集中在盛莊村、蔡莊村。館驛鎮主要集中在張橋村、劉莊村、王莊村。小安鎮主要集中在北唐莊、西唐莊、乾魚頭村、宋莊、范莊和黃河涯村。壽張集鄉主要集中在東孫莊、和蔣集村。大路口鄉主要集中在大張村、大喬村、祈辛莊村。黑虎廟鄉主要集中在西河村、西小吳、高樓、田那裡、李莊、大張村。楊營鎮主要集中在大候村、李閣村、太平王村、窪李村、劉莊村和西李莊村。韓崗鎮主要集中在孫莊。小架梅花拳在梁山縣已傳承了11代。
中國小架梅花拳傳人衡水武強始於1844年之後,威縣翟家莊李廷玉、李廷桂兄弟二人為梅花拳第十三代傳人……在武強大王莊收徒授藝(---武強縣誌)。1844年後,外觀傳教士在威縣強拆民房、廟宇,興建洋教堂。激起梅花拳第十三代弟子李廷玉、李廷桂兄弟二人的憤慨,為敵外侮,率眾焚燒了洋教堂。1934年4月,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設擂台,號召天下武林高手來山東打擂,武強小架梅花拳負責人派出任樹譚、李萬興、王國章、王道隆、尹解章、尹桂芬、、尹國華、王瑞圖前去打擂,以六場連勝、五場平局的好成績。
小架梅花拳第十六代傳人韓其昌,深州市阮頭村人,拜趙英廉為師習練梅花拳,武功造詣頗深。後任北京大學武術教授,弟子上百人,遍及北京、上海、西安、濟南等地。韓其昌還在梅花拳理論上有所建樹,為傳承和發揚小架梅花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子韓建中子乘父業,繼續研究和發展小架梅花拳。2007年組織的中國《武林盛典》大會,使中國傳統武術得到了進一步弘揚。梅花樁拳傳人宋啟振獲得2007年度總冠軍,小架梅花拳第十七代傳人武龍水獲得了2007年度“中國武術傳統技法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