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角河戰役

小大角河戰役

1876年6月25日小大角河戰役﹙Battle of Little Big Horn﹚蘇族與夏安族聯盟 vs. 卡斯特與美國第七騎兵團 The Little Big Horn, Montana

版本一

1876年6月25日
大角河戰役﹙Battle of Little Big Horn﹚
◎ 蘇族與夏安族聯盟 vs. 卡斯特與美國第七騎兵團
○ The Little Big Horn, Montana
1874年,在達科達州的Black Hills發現了金礦。美軍和北美勢力最龐大的蘇族印地安人之間的戰爭,宛若箭在弦上。
Black Hills對許多部落來說是不可侵犯的聖山,在1868年美國BANNED和蘇族及夏安族所訂定的The Fort Laramie Treaty當中明訂「白人不可在Black Hills區定居或是占地,也不可以在未經印地安人許可之下擅入」相對地,印地安人則被要求不可反對在鄰近地區進行鐵路建設、也不可騷擾新移民。印地安人切實遵守這項條約,但是白人可不是這么一回事。
發現金礦的訊息迅速傳開,湧入達科達州的淘金客快速增加。美國BANNED本來打算和印地安人購買Black Hills的所有權,但視其為聖山的印地安人不為所動。因此BANNED決定無視1868年的條約,並且聲明在1876年1月31日以前沒有定居在『印地安保留區』的印地安人通通都是美國的敵人
但許多印地安人不但沒有聽從如此恫嚇,反而是加入由Sitting Bulls(坐牛)和Crazy Horse(瘋馬)所領導的印地安聯盟,離開保留區,駐紮在黃石河Yellowstone河谷,和當地新移民之間的衝突也屢屢發生。美國BANNED下令懲罰這些不遵守命令、又不肯去保留區的印地安人。他們知道印地安人集結在Black Hills的西北,以及Sitting Bulls為其領帥,因此他們決定從不同方向同時發動攻擊,但此計畫被嚴寒的冬天所延後。
總指揮是General Sheridan。三大部隊分別由Generals Crook, gibbon and Terry所率領,而在Terry的部隊當中,就有由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George Armstrong Custer,1839—1876)中校所帶領的第七騎兵團。
春天來臨,BANNED軍再次前進。
Terry軍前進一個月後,抵達ROSEBUD river的河口,他派出偵察兵推測出蘇族就駐紮在小巨角河河畔。Terry派遣卡斯特和第七騎兵團往西南行,到山上去,而他自己的部隊則帶著大炮與步兵從側邊逼近。他的戰略是包圍印地安人,並且以全軍之力在小巨角河擊潰他們。
三天后,卡斯特和他的騎兵團接近搭建在小巨角河河畔的巨大印地安營帳。沒有發現到、或是無視於印地安的軍力︰有4000到5000名印第安人,當中包括約 2500位戰士,卡斯特不理會Terry叫他先按兵不動等待會合的命令,準備立刻發動攻擊。他把他所率領的騎兵團分成三路,兩路從側邊進攻,他自己則帶領 211名騎兵從正面進攻。這是1876年的6月25日。
卡斯特獨斷的擅自行動招致覆滅的結果。沒有料到印地安的兵力及其英勇,他的部隊陷入恐懼的驚慌失措,終至包括他在內,由他親自率領從正面進擊的211名騎兵全軍覆沒。其它兩路部隊也遭受猛烈的回擊。一直到兩天后Terry率軍而來,才解救了剩餘的部隊。
戰役之後,印地安人檢視這些屍體,將屍體身上的衣服剝光,並毀壞穿著軍裝的屍體,因為他們相信屍體遭受毀壞的亡魂將無法抵達幽冥世界,也就不用在死後還得跟敵人碰面。為了某些原因,他們把卡斯特身上的衣服剝光,但讓他的屍體保留完整。最早期的美方說法是因為印地安人崇敬他的戰鬥精神。後來慢慢出現因為卡斯特當時沒有穿軍裝,所以讓印地安人以為他不是兵士、以及因為卡斯特在當時已經開始頭髮稀疏,讓印地安人覺得這樣的頭顱不值得當成戰利品等等說法,眾說紛紜。
在小巨角之役後,印地安人四散而去,他們的確擊敗了卡斯特,但是他們也了解到印地安的時代已經過去,也知道他們無法再繼續抵抗這些白人。美國BANNED方面以偉大的南北戰爭英雄竟然在建國百周年時遭到殺害,必須剿滅紅番以告慰這位英雄為名,數千人的騎兵部隊陸續被派到這個區域作戰,在往後一年中,他們毫不留情地追趕在此役後四散的印地安人,逼迫一位位的酋長俯首稱臣。
關於卡斯特當時為何有如此自殺式的獨斷舉措,後人有許多臆測。有人說他是奉了Terry的秘密指令,不得不做,但大部分的人都相信是他熱愛冒險的心驅使著他,還有他的自大輕敵,另外,也是因為他亟欲恢復他急速下滑的名聲。
被稱作是「最慘烈的」美軍與印地安人之間的戰役,小巨角之役的歷史定位歷經多次變化。起初卡斯特被奉為英勇的將領,為了消滅野蠻的印地安人,即使遭受到不義的偷襲,仍率軍英勇奮戰,並且壯烈為國捐驅。但後期,隨著印地安部落逐漸擺脫被強加的惡名,以及更多的歷史數據被公布,以戰略角度來看,卡斯特在此役當中所展現的自大與傲慢,不僅要了他自己的命,也賠上部下的性命;以人道精神來看,小巨角戰役之前的Washita River事件,也被釐清為單方面的屠殺、而非戰役。
卡斯特和小巨角戰役至今仍包圍在爭議性之中。印地安人雖然打贏此役但最終還是被迫離開祖宗的土地,被限制住居在保留區內,生活方式也遭到強行更改,只能依賴BANNED的救濟來生活,印地安文化也逐步流失中。但相對地,美國在徹底擊敗原住民的印地安勢力後,占了天時地利與人和,勇往直前地追求經濟利益,建立日後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經濟基礎。
當時那一場場的戰役,再沒有什麼絕對的『英雄』、所謂的『光榮之戰』也似乎從未存在過。只剩下兩個進程不同的文化之間的衝擊與迸裂。
因為此役,卡斯特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廣為人知的人物之一。圍繞著他的種種傳說以及爭論至今仍膾炙人口。以近年來說,1991年就有部頌揚卡斯特事跡的電視劇《晨星之子》﹙Son of the Morning Star﹚。此外關於卡斯特以及小巨角戰役的叢書、紀念館、紀念活動、以及影視作品更是不計其數,其間展現的不同觀點,亦值得想要以歷史為鑑的人深思與明辨。

版本二

因為在小大角區內發現了黃金的踨跡,所以美國政府想要興建一條道路,穿越蒙大拿境內的原住民土地。雖然美國政府已經保證此一土地屬於原住民,但仍於1876年時,派遣卡斯特將軍 (George Custer) 和他的手下前去要求原住民放棄其土地。北方的夏安族人 (Northern Cheyenne) 及其他的美國原住民擊敗了卡斯特及其手下;它是一次壓倒性的勝利。但五個月過後,美國再一次出擊;這次,夏安族人被迫投降並被派送到位於俄克拉荷馬州中的一個保留區。抵達俄克拉荷馬州後的二個月內,三分之二的族人生病,而且多人死亡。族長鈍刀 (Dull Knife) 和其他的北方夏安族人領袖懇求美國政府能在蒙大拿州中劃一保留區,以便他們的族人回歸當地,但是美國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族長鈍刀決定回到蒙大拿。1878年時,他和小狼 (Little Wolf) (北方夏安族人的另一位領袖) 引領著剩下的族人,跋涉穿越過400哩,設法擊敗或躲避各式各樣派來將他們帶回俄克拉荷馬州的軍隊小組。他們拆成二組人馬,一個由鈍刀帶領,另一個由小狼帶領,但最後兩個小組都被逮捕。那些由小狼領隊的族人終經同意,可留在蒙大納境內,但是鈍刀和他所帶領的人馬卻遭監禁。當他們拒絕回去俄克拉荷馬州後,美國軍隊曾試著以挨餓政策逼迫他們屈服。他們冒著危險,大膽進行逃亡,許多人在這次的逃亡計畫中被殺及再次被捉回;但鈍刀和其他人逃亡成功,並安全到達南達科塔的松樹脊保留區 (Pine Ridge Reservation) 。最後,蒙大拿終於為北方夏安族人興建了一個保留區,鈍刀和他的族人終於可以與小狼所帶領的族人團聚並定居在該保留區內。但可悲的是,到了那時候,鈍刀底下的大多數族人已經死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