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小吳哥簡介吳哥寺又稱小吳哥,又叫吳哥窟,是吳哥古蹟中最大而且保存得最好的建築,因此“吳哥窟”也被作為整個古蹟群的總稱。
並非為佛教建立的殿堂,而是為真臘國王建造陵墓。由於他信仰佛教,所以陵墓的建築風格帶有高棉民族風格的佛教藝術色彩。
吳哥寺的堂、佛塔及其附屬建築之間均有階梯、扶欄、柱廊相連。整個石窟有佛像、蓮花及其他人物1800多件,是東南亞主要的佛教聖地。與中國的長城、印尼的婆羅浮屠、印度的桑吉大塔被稱為東方四大奇蹟。
編輯本段小吳哥地點
吳哥寺位於"暹粒"以北約6公里處,長1.5公里,寬1.3公里,因占地面積比吳哥通王城城小得多,俗稱小吳哥。這是吳哥時代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建築,它創立於12世紀中期,為供奉印度教毗濕奴神所建,13世紀後期,變成佛教寺廟。
小吳哥的樣子
吳哥寺
由東南西北四廊(每廊又分兩翼),西參道、正門、三重回廊及以主殿中央尖塔為中心的五座尖塔所構成。筆直聳立的尖塔頂部殿堂據說代表“天堂”,台階陡而滑,只能手腳並用地爬上去,讓信徒在攀爬過程中體會通向天堂之路的艱辛。以前的台階是沒有扶手的,1973年一名法國女遊客失足跌落致死,她的丈夫悲痛之餘捐資在台階一側修了扶手,以避免悲劇重演。從此這一側階梯也被稱作“愛情階梯”。
吳哥寺裝飾浮雕豐富多彩,刻於迴廊的牆壁及廊柱、窗楣、基石、欄桿之上的,令人目不暇接。最常見到的是整牆的仙女浮雕,面帶微笑,頭戴花飾,端莊秀麗。浮雕題材主要取自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東牆是“乳海翻騰”的傳說,敘述毗濕奴的故事,北牆是毗濕奴同天魔作戰的故事,西牆是“神猴助戰”,南牆則是高棉人與入侵者的戰鬥情景。
吳哥窟在建築結構和雕塑藝術上的完美使它成為了吳哥古蹟乃至整個國家的象徵,並且出現在高棉王國的國旗上。高棉古代勞動人民在建造吳哥寺時熟練地運用建築學的一些基本原理,採用透視和對稱的法則,使人們一眼就看到該建築物的全貌。此外,吳哥寺全部用每塊重達8噸的石塊砌起,沒有使用灰漿或者其他黏合劑,工匠們僅僅靠石塊的重量和形狀的吻合就將它們疊合起來。從茶謬寺可以了解到吳哥窟是先堆砌後雕刻而成的。
編輯本段吳哥遺蹟列表
·吳哥城(Angkor Thom)
·吳哥窟(Angkor Wat)
·Baksei Chamkrong
·巴孔寺(Bakong)
·班蒂喀黛(Banteay Kdei)
·班蒂色瑪寺(Banteay Samré)
·女王宮(Banteay Srei)
·巴普昂寺(Baphuon)
·巴戎寺(Bayon)
·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
·東大人工湖(East Baray)
·西大人工湖(West Baray)
·東湄本(East Mebon)
·西湄本(West Mebon)
·豆蔻寺(Prasat Kravan)
·Kbal Spean
·the Khleangs
·Krol Ko
·羅蕾寺(Lolei)
·涅盤宮(Neak Pean)
·空中宮殿(Phimeanakas)
·巴肯山(Phnom Bakheng)
·豬山(Phnom Krom)
·亞揚寺/阿約寺(Prasat Ak Yum)
·寶劍塔(Preah Khan)
·神牛寺(Preah Ko)
·Preah Palilay
·聖皮度寺(Preah Pithu)
·變身塔(Pre Rup)
·Spean Thma
·皇家浴池(Srah Srang)
·塔普倫寺(Ta Prohm)
·達松(Ta Som)
·茶膠寺(Ta Keo)
·斗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十二生肖塔(Prasats Suor Prat)
·癲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塔瑪儂遺址(Thomma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