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胱氨酸尿症(cystinuria)是一種家族性遺傳性疾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是由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及空腸黏膜對二鹼基胺基酸(包括賴氨酸,精氨酸、鳥氨酸)及胱氨酸等轉運障礙所致。本病臨床罕見,主要發生在兒童和嬰兒。胱氨酸限局在細胞的溶酶體中,其結晶沉積在角膜,結膜、骨髓、淋巴結,白細胞,腎等內臟,致腎小管和腎小球功能損傷,最後發展成尿毒症,多於青春期前死
病因
(一)發病原因
胱氨酸病在男,女中發病率相同,雙親不能垂直地遺傳本病給子女,但兄弟姐妹間常有多個發病,胱氨酸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患者為純合子,其父母為攜帶本病的雜合子,本病臨床有嚴重的嬰兒腎病變型,青年患者的中間型以及成年的良性型3種,說明本病遺傳的多相性,同時存在遺傳的不均勻性。
(二)發病機制
細胞內的胱氨酸沉積局限於溶酶體中,不易與細胞外交換,但生物化學機制不明;目前認為胱氨酸在細胞內沉著的原因,最可能是胱氨酸或半胱氨酸在細胞間或細胞內轉運異常,造成胱氨酸沉積在病兒的肝,脾,骨髓,周圍血中白細胞,淋巴結,腎及角膜中沉積。
1.胱氨酸病的特徵全身組織中有胱氨酸結晶沉積,沉積的部位有骨髓的網狀內皮細胞,肝,脾,淋巴結,周圍血白細胞,腎臟髓質,皮質及腎小球系膜,眼結膜和眼色素層。
2.腎臟內胱氨酸沉積引起腎組織損傷而導致腎功能衰竭,腎外觀色蒼白,皮質與髓質分界不清;鏡下腎單位結構破壞,腎小球呈玻璃樣變,腎小管的正常上皮細胞被骰狀細胞所取代,近端腎小管變狹而縮短,呈“天鵝頸”畸形。
治療
(一)治療
本病為遺傳性疾病,無根治辦法,主要防治胱氨酸結石形成及其併發症。
1.飲食控制
低蛋氨酸(胱氨酸最重要的前身)飲食,有時可中度減少胱氨酸尿。
2.增加飲水量
尤其夜間,以防止尿濃縮時析出胱氨酸結晶,每天攝水量至少在4L以上,使尿胱氨酸濃度稀釋,保持在250mg/L以下。
3.鹼化尿
可服枸櫞酸鈉或碳酸氫鈉(10~38g/d)以鹼化尿液(使尿pH>7.5),可增加胱氨酸溶解度,防止結石形成,一般尿pH7.5時,胱氨酸的溶解度最高(約溶解250mg/L),但有促進磷酸鈣沉積之危險,也可在睡前服用乙醯唑胺(醋唑磺胺)(250~500mg)。
4.藥物治療
(1)青黴胺(D-penicillamine):是β-二甲基半胱氨酸,它可減少尿中游離胱氨酸約50%,同時又與胱氨酸作用生成可溶性半胱氨酸-青黴胺二硫化合物從尿中排出,故能防止結石形成,用法:1~2g/d,分3~4次服,本藥常有副作用如皮疹,發熱,關節痛,骨髓抑制,類狼瘡反應,腎損害(腎病綜合徵)等,因此,本藥只用於上述一般治療不能控制及嚴重胱氨酸結石的病例。
(2)較新的藥物:如N-乙醯-D-青黴胺(N-acetyl-D-penicillamine),毒性較低,有相同效果。
(3)硫普羅寧(Mercaptopropionylglycine):作用同青黴胺,但毒性較少。
(4)二硫蘇糖醇(DTT):能降低細胞內胱氨酸含量。
(5)巰乙胺(胱氨酸胺):可移除細胞內的游離胱氨酸。
(6)大劑量維生素:療效不肯定。
5.腎結石治療可考慮用體外震波碎石或手術取石。
6.對症治療維持水電平衡,糾正酸中毒,給予大劑量維生素D治療佝僂病,防治尿路感染,尿路梗阻。
7.透析療法和腎移植尿毒症則予以透析或腎移植治療。
(1)透析療法:雖不能去除組織和細胞中沉積的胱氨酸,但可使腎衰患者繼續生長,並為腎移植做準備。
(2)腎移植:術後症狀改善,生長恢復,有報告移植腎中仍能發現胱氨酸沉積;腎移植的遠期效果待定。
(二)預後
本症預後不好,多於青春期前發展成尿毒症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