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寺古遺址

墓葬集中分布在遺址北部,有成人土坑墓和兒童瓮棺葬,頭向均為135°左右。 圍壕環遺址構築,橢圓形,南北跨度約230米,東西跨度約200米。 廣場位於遺址南部,東西長20.5米,南北寬13.5米,總面積約280平方米。

名稱

尉遲寺古遺址

具體介紹

尉遲寺遺址——中國原始第一村,位於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許曈鎮畢集村東150米,是5000年前人類文化遺址。相傳是紀念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稱“尉遲寺”。
1989-1995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對蒙城縣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連續9次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共發現紅燒土房址41間、各類墓葬210餘座、灰坑160餘個,以及獸坑、祭祀坑、廣場、圍壕等遺蹟現象,出土各類文物數千件。除有部分龍山文化遺存外,其餘均以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為主。
發現的房址均圍繞遺址中心,分別以2間、4間、5間為一排,呈東西——西北走向四面排列。房址為淺穴式建築,由主牆、隔牆、門、居住面、室內平台和室內柱構成,一般面積為10平方米,大者近30平方米。牆體為木骨泥牆,與地面同時經燒烤,牆面光滑,有的抹有一層白灰面。門向南東或朝南,設有單門或雙門。室內平台普遍遺留器物。
墓葬集中分布在遺址北部,有成人土坑墓和兒童瓮棺葬,頭向均為135°左右。成人葬一般為仰身直肢一次葬,亦有側身直肢或屈肢。隨葬品有多寡之別,多為日用陶器。少數墓設二層台。發現個別拔牙現象。兒童瓮棺葬多為2-3歲的嬰幼兒,葬具由2-4件陶器套合組成,有鼎與鼎、鼎與瓮、瓮與瓮、尊與盆等組合。在大口尊上發現5種刻劃符號,部分塗朱,這些符號與山東境內大汶口文化晚期發現的符號相同。
圍壕環遺址構築,橢圓形,南北跨度約230米,東西跨度約200米。壕溝寬29.5-31.4米,深4.5米。
廣場位於遺址南部,東西長20.5米,南北寬13.5米,總面積約280平方米。地面用紅燒土顆粒拌黃土砸實,平整堅硬。
文化遺物有陶器、骨角器、蚌器和石器等,以陶器為主。常見陶器有鼎、鬹、罐、壺、杯、豆等組合,文化特徵明顯,屬於大汶口文化晚期一個新的地方類型。
尉遲寺遺址,是迄今為止大汶口文化中保存最完整的聚落形態,布局之嚴謹,在我國史前考古中屬罕見,它作為一種新的史前聚落模式,學術價值頗高。1994年度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