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牙寺

龍牙寺

​益陽縣誌上有唐太宗“敕建龍牙寺”的記述。在益陽文化教育史上,龍牙寺的松風書院,始建於北宋。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還有個松風學校。松風書院是全國最早的書院之一,為益陽的書院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開端的作用。探索益陽文化,不可能不去追溯女媧文化、炎黃文化和屈原文化。也應該去探溯書院文化。因此要去追尋興辦松風書院的龍牙寺的遺蹟,以了解益陽文化發展的淵源。

益陽縣誌上有唐太宗“敕建龍牙寺”的記述。在益陽文化教育史上,龍牙寺的松風書院,始建於北宋。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還有個松風學校。松風書院是全國最早的書院之一,為益陽的書院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開端的作用。探索益陽文化,不可能不去追溯女媧文化、炎黃文化和屈原文化。也應該去探溯書院文化。因此要去追尋興辦松風書院的龍牙寺的遺蹟,以了解益陽文化發展的淵源。
龍牙寺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已完全消失了,為不使她從歷史上和人們記憶中完全消失,決定去龍牙寺一行。把即將逝去的歷史,留下些文字,不能作為正史,也可作為野史讓她永遠流傳下去。或許能喚醒有識之士,重建龍牙寺,弘陽中華民族文化。
舞鳳山
龍牙寺在桃江縣三堂街鎮,地處古梅山之地。班車從桃江鎮出發,在修山過資江之後,沿羞女峰之西的軒轅古道,到石溪之後,折向了九峰山區。九峰山十八灣,公路在山峰中蜿蜒。這時雨霧突然降臨,向窗外望去,茂密的竹林,沉浸在霧海之中。山谷深不見底,雲霧在山峰之間漂繞,峰高不見頂。彎急坡徒,感覺有幾分驚險,霧茫茫中的山峰更顯得幾分神秘。
九峰山區,群峰聚集。相傳共工頭觸不周山時,天柱析,蒼天下五頭彩鳳在此聚首,化為擎天之柱,托起了九天,挽救了天下蒼生。在女媧娘娘補天后,天穹上升,擎天柱折。留在地上的一截就是現在的九峰山,因此也叫五鳳山。四千六百年前,黃帝“南至於江,登熊湘”,兵屯於天子侖。女媧娘娘的後裔丞相風后,屯兵於此,樹彩鳳大旗。大旗獵獵,象一隻大鳳凰在空中飛舞,後來稱之為舞鳳山。舞鳳山之東為黃帝登臨的湘山之羞女峰,與舞鳳山臨江而立。上首為九峰灘,過灘之木伐猶如箭發,水下礁石甚多。到舞鳳山下水勢平緩,商船牌筏到此,人們才鬆了口氣。山頂建起了座娘娘廟,後稱之為鳳山廟。來此敬香的從未間斷。有縴夫,有商旅之人,更多的是四方的鄉民,求賜茶、符水,求祛病消災。
舞鳳山名傳海內外,還得益於她的山體。她是由青色頁岩組成,岩石質地細膩均勻,堅實,且易雕刻和上色,為石中珍品。自明代以來,有開採者,將其加工成石板、石筆,石硯和各色精美的工藝品和日常用品,產品享譽海內外。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還有日本、美國的商賈前來求購開採權。用此頁岩可生產陶粒岩,其品質可冠全球,藏量有四億噸之多,是個特大型陶粒礦藏。它的開發,將為建材革命作出積極的貢獻。
三堂街
九峰之上,資江有一段長十多里的平緩的江面,江之陽的一段,高高的岸邊,有著一排吊腳樓。樓上商賈雲集,江面上停靠著竹木筏和商旅之船。通往對岸的渡口,更是人頭涌動,船夫不時唱幾句山歌,這是我青少年時代記憶的三堂街。後來在電影《芙蓉鎮》再次見到了這種風情。
今日的三堂街,新修的大街,寬敞平直,樓房林立。雖無法與大中城市相比,但在這山鄉,也是夠風光的了。在這裡,湖區山鄉的物產樣樣都有,且價格較益陽、桃江還要便宜。特別是芝麻,其數量之多,價格之低,在濱湖的益陽市、常德市也所在所不及的。
有幸遇到一位知識淵博的老者,聽他講述了三堂街芝麻貿易的歷史。他說,此事還得從尉遲恭修龍牙寺說起。那年,尉遲恭帶了數萬人來修龍牙寺。駐札在街後的烏旗山。一年熱天,瘟疫流行,土卒大批感染,無藥可治。這時三堂街來了個老婆婆,在此開了個擂茶店,向士兵與病人施捨擂茶,喝了擂茶之後,很快好了。她也教會鄉民及士兵擂茶之方與擂茶之法。人們從漢壽送糧之人搭來了芝麻,並在對河接龍橋燒制了擂缽。擂茶遏制了瘟疫,使人體很快康復,擂茶在益陽桃江很快傳開。一天,婆婆不見了,人說是仙聖娘娘,軍民在舞鳳山巔修了個娘娘廟,香火一直很旺盛。龍牙寺建成以後,商人沿著送糧的道路做起芝麻生意來了,這裡一直是芝麻集散之地。
我們又問起三堂街的來歷。老者說,三堂街原來只是一個渡口,這裡只有一條渡船和一個茅草棚子。但此地沿資江上通安化寶慶邵陽、新化),下去益陽、洞庭、漢口。北接漢壽連沅江。當年秦叔寶尉遲恭來修龍牙寺時,來此地修造了到龍陽(今漢壽)的運糧之道。為糧草的供給,龍陽、沅江與益陽三縣相互推諉。秦叔寶為此大怒,著定益陽、漢壽、沅江三縣縣令,在此設公堂,督辦糧草事宜。三縣縣令是怎敢怠慢,在此地同時設立了各自的公堂。隨著公堂的建立,糧庫,草料房、差役、馱夫等的住宿設施相繼建立。隨之商賈蜂擁而至,開店設鋪,從此出現了三堂街。龍牙寺建成之後,各地高僧道士前朝聖,文人云集,帶來了三堂街的繁榮。
三堂街是修建龍牙寺而出現的城鎮。龍牙寺的興盛,帶來了它的繁榮。尉遲恭開設的糧道,為後來開闢了商機。然而,在三堂街人拆毀了龍牙寺,給歷史造成了深深的遺憾,也對三堂街的發展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龍牙寺今昔
沿資江而上,街道逐漸消失。穿過花橋坪,前面就是郭都賢所描述的“萬山風雨緊鎖”的龍洞。龍牙寺就建在龍洞之中。兩山夾峙為洞口,面臨資江的牛郎灘。湍急的下灘之水,向洞口直瀉而來,到此處變得平緩,靜靜地流向三堂街。河中有兩塊礁石,說是傳說中的龍牙的牙根部分。對面是長十餘公里的龍牙洲,現在叫郭家洲。其中間夾有一個幾里長的木魚洲。龍洞為一個縱橫二百餘米的山洞。中間兩支的山脈似乎被人截斷,與兩邊的山脈形成三個小山沖。四條山脈向包尖峰會合。包尖峰突兀於萬山之中,一峰獨秀。在龍建牙寺時,尉遲恭在這裡建寨駐紮兵糧,因而叫包尖寨。現在洞內為幾級梯田,還呈現著當年龍牙寺的規模。
唐時龍牙寺為九進九宅的大佛寺,其規模在佛寺中實屬罕見。據山洞地形分析,洞口建有山門,唐太宗書寫的“敕建龍牙寺”鎦金牌匾掛在中央。山門的對聯已不見傳記。山門兩端為鐘鼓樓。有個九十餘歲的黃爹回憶他見過龍牙寺的大鐘,直徑五尺,高七尺有餘。還掛有一塊“響石”。
“響石”是一塊能敲響的大片石。我尚且不信。同行的胡桂華老師說在伍家洲大神山,上世紀七十代曾挖出一塊響石。長約五尺,寬近兩尺,中間有個洞,用於穿繩索的。吊起來,用木棒敲擊,能發出沉悶的響聲,振傳數百米之外。看來“響石”之說不假。
山門之後,應是三宅羅漢堂。裡面塑有身材魁武,相貌猙獰的韋陀及諸佛羅漢金身,它們是鎮攝鬼神的。其實“羅漢堂”是寺院門戶,歷來起著保衛寺院的作用。
“羅漢堂”之後,便到了寬廣的平地。現為一塊高出羅漢堂一米有餘的長方形平台,寬20餘米,長40餘米,且邊角齊整,現為稻田。但中間有塊荒草叢生的沼澤地,人畜均不敢進入其中。這就是傳說中的油鹽井所在地。
油鹽井是兩口毗鄰的泉水井,象油鹽缸一樣不可分離。估計這平台前宅為佛殿。油鹽井的左邊與一山沖相連,這裡是廚房和用膳之所,右邊靠山,估計為一走廊。油鹽井處為一天井。天井內古樹參天,泉水清徹。此處設有香爐,香菸繚繞。到此,香客便進入佛地仙境。天井之上,又有四級平台,每級長約七十餘米,第一級寬二十餘米,其餘三級寬有十餘米。第一級平台,建有大雄寶殿。這是全寺僧人作功課和法事的地方。每天一更時分,由主事和尚敲“響石”,召集全寺僧人來此作功課。個個身著玄色僧袍,手執木魚,在執事僧的來領下,口誦佛經,按一定的路線穿行。主持方丈則緊靠佛台,敲擊“響石”發布各種號令,其場面肅穆。第四級為龍王殿,自唐太宗初年到民國六年,龍牙寺歷經近一千三百里餘年,幾經兵火,但龍王殿金剛龍王的金身沒有受到破壞。民國七年,尚不知那個軍閥,駐進龍牙寺,為籌集軍響,把此殿拆毀。據目賭拆龍王殿的黃爹講。因傳說金剛龍王是唐太宗用比黃金還貴重的九火銅打造的金身。那些兵就拆龍王殿,龍王有兩三層樓高。丘八們(指士兵)用力索套了龍王的脖子。上百人,齊心協力便把它拉倒的。龍王的座台,現在長著一盤竹子。我們親臨去查看那地方,只見荒草淒淒,雜樹叢生,磚石狼藉。到了民國十六年,何健主政湖南,這位前清秀才出身的軍閥,篤信佛教,重視中華傳統文化。他來朝拜龍牙寺時,已是一片狼藉,甚為傷感。於是下令重建龍牙寺。重修的龍牙寺是在原天井之上,再建山門與佛殿共四宅。山門正門掛著由他書寫的“龍牙古寺”的金匾。兩邊雕塑有明末賢人郭都賢的一副對聯,聯云:
萬山風雨鎖龍宮,被樵子流連,驚破一盤棋局;
千里水雲迷洞口,問漁郎訊息,放開幾片桃花。
此聯在恰如其分的描寫龍牙寺的形勝之同時,也在披露龍的傳說。
何健修復的龍牙寺,其規模和氣勢遠不及從前。但他仍處於益陽佛教至尊的地位。每年三月三日,無論是益陽白鹿寺,寧鄉密印寺,浮邱山的浮邱寺均要來此敬香朝拜。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僧人還俗,這裡這起了松風國小。後來國小遷到人口集中的三堂街鎮上去後,這裡更加冷落了。七十年代在社辦紅茶廠時,把廟宇全都拆了,磚瓦木石全部去修建了紅茶廠。一千三百餘年的文化,從此煙消雲散,惜乎,痛哉!
今天有個基建包頭,感謝觀音菩薩帶來好運氣,在洞中一個山樑上建了個簡陋的廟宇,掛起了“龍牙古寺”的金匾。廟內掛了許多高考中榜者送來祭帳與橫幅。說明人們與神靈均沒有忘記“龍牙寺”。
松風書院
書院是中華文化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模式。這一個持續近千年的統一的教育模式,它與低級教育的私塾,及高級的國子監、貢生院構成了梯級教育。也是科舉考試晉升的台階。自宋初到清末,這裡是培育人才和出人才的地方。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中國,遍及各州縣的書院,薈集本地優秀人才,教育一方子弟,培養高素質人才,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研究中華文明與研究地方文化,必須研究學院的產生與發展史。
中國自孔子辦民學,有賢人七十,弟子三千。從官學變成民學。其後,官宦富商及宗族為其子弟請先生辦私塾的基礎教育,從而逐漸開展。但有限的書本,低下的師資,是出不了人才的。許多學子便外出求學拜師,或求學於佛寺,以求深造。經歷了從春秋到北宋長達1500餘年。
佛寺藏經閣的藏書自然是學子獵取知識的地方,高僧往往是學識淵博的是哲學大師,他們能使學子開慧益智,因而千餘年來,佛寺與中國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書院之名始於唐代。貞元中,李渤隱居廬山白鹿洞讀書。這裡清修寺是淨土宗初祖,東晉高僧慧遠所建,廬山是佛教的勝地,藏經甚多,李渤來此設讀書堂是理所當然。到南唐,有人在此建學館收授弟子。到宋初改稱為白鹿洞書院,它的發展為當時四大書院之一。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在長沙建有嶽麓書院,它是延續至今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學府。北宋人張載在長沙妙高峰下建城南書院,這裡就是今天湖南第一師範,,毛澤東就在此地成才。城南書院也是較早的書院之一,到清末光緒帝廢科舉,改書院為學堂,當時書院達到7000餘所。
龍牙寺,為唐太宗敕建的佛寺。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李耳的後畜,並追封李耳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從此為李唐國教。李淵提議廢止佛教,而遭群臣反對。此時的佛教何處何存,關係非常玄妙,佛教僧眾及道士拭目以待。自唐太宗“敕建龍牙寺”,為佛教的發展大開庭經,並促進了唐代佛教的發展。龍牙寺在唐代佛教的地位顯赫。各地僧人來此朝覲,並帶來了大量的經文。高僧雲集,藏經閣藏書之巨可想而之。來此求學的學子、學者絡繹不絕。白鹿洞書院的出現,自然有人在此辦起了書院。此時,龍牙寺已經過四百多年打造,四周蒼翠青松,徐風吹來,松濤如海,因之書院名之為“松風書院”。隨著“松風書院”的建立,本地學者不斷增加,在普及教育和提高教學質量起著無法估量的作用。從松風學院到益陽箴言書院的建成,益陽、安化、沅江就有13所學院,其中安化就有六所。宋代學院培養了大批人材,從松風書院起,本地許多學子聲名顯赫。北宋仁宗慶曆六年,黃照登進士第,他教子有方,六個兒子均中進士,父子七人進士及第。安化的中梅書院,後改為崇文化書院,距龍牙寺不過百里。清兩江總督陶澍,雲貴總督羅繞典,書法大家榜眼黃自元均在於成才,成為“一院三雄才”。明末史部天官、江西巡撫郭都賢,清同治癸酉科一科三進士的劉集勛、龍驤、田游蘇,及嘉慶年間進士符鴻,他們的家就在龍牙寺附近。箴言書院的創辦者胡林翼,父子皆進士,祖孫三代,官封太子太保,傳為佳話。益陽書院人才輩出,成績斐然,這起源於龍牙寺的松風書院。後由書院改為的學堂、學校承書院學風,培育更多的益陽藉人才與學子,為民族的解放,國家的興旺,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這就是益陽文化教育發展的過程。龍牙寺的建立到松風書院的出現,對益陽文化的興旺發達起到了開端與助瀾的作用。
尉遲恭修建龍牙寺
尉遲恭字教德,唐太宗麾下的大將。尉遲恭來益陽修建龍牙寺、東林寺、梅林寺、崇安寺及重修浮邱寺,在益陽有縣誌中有記述。尉遲恭重修浮邱寺刻碑立於浮邱寺山門。在桃江更為流傳的唐太宗派元帥秦叔寶,大將尉遲恭修龍牙寺的故事傳說。至今保留他們修龍牙寺時的遺蹟與遺址。
貞觀初年,大唐天下初定,楚南為蠻夷之地,此地與梅山蠻峒毗連。唐太宗派兵馬大元帥與心腹大將來此修建龍牙寺,說明了他對建寺的極端重視。此舉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旨在統一南方,安定中國。當時的南方,匪患不斷,割據稱雄,唐太宗藉此舉以進行剿滅之。當時秦叔寶的兵馬駐紮於江之東南黃葉山,此地原為梅山蠻的地盤。尉遲恭屯兵於三堂街之後的烏旗山,與秦叔寶成倚角之勢,並扼守益陽至漢壽的通道。尉遲恭並在龍牙寺之後的包尖峰建寨,以保證修建工作不受匪患的侵擾。傳說中的秦叔寶身穿黃金鎖子甲騎黃驃馬,駐兵之地,插杏黃旗。此山叫黃旗山,後傳為黃葉山。尉遲恭面如鍋黑,黑盔、黑甲騎黑馬,打黑旗,札兵之地,從此叫烏旗山。黃葉山下接龍橋有一粘土地帶,好燒磚瓦。秦叔寶的人馬在此燒磚,燒制的磚運到磨磚這個地方。將磚打磨平整之後,上船運往龍牙寺建設工地。磨磚的地方就是現在的磨磚村。
龍牙寺之上是牛郎村,二者之間還有個小山村,兩山夾峙,山溪之水在此流入資江,隔斷了交通。尉遲恭在此地修築了一道石拱橋,名叫敬德橋,此橋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在修沿江公路時才被掩埋了。敬德橋之名流傳了一千三百餘年。
龍牙寺下首有一個百尼庵。就是尉遲恭修龍牙寺時,招集百餘人洗衣,縫補衣服的婦女居住的地方。龍牙寺建成之後,留下來在此修行的有百餘人,所以稱之為百尼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