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管理戰略

(1)加強科技人員流動中智慧財產權特別是專利戰略和技術秘密的管理工作。 集團本部設立專職的智慧財產權專管員,各事業部又設立兼職的專利管理員,執行具體的實際工作。 這一機制的實施,使科研技術不斷更新,又提高了專利申請的質量,促使集團的專利工作走向了主動,規範的模式。

專利管理戰略的指導思想

企業的專利管理戰略的指導思想應當將專利的管理置於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的重要戰略位置,專利是一筆無形資產,專利的競爭,實際上是技術的競爭,是無形資產的競爭,是“知識領域”或“知識國土”的競爭,誰擁有的專利技術多,誰就占據競爭的主動權。企業要有專門的專利管理人才,建立專利管理部門,完善專利檔案資料,跟蹤本領域或相關技術領域專利發展動態,確定專利技術開發方向,制定本企業專利管理與保護規章,研究保護方案及抗辯他人對本企業的專利訴訟等。在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沒有專利、沒有專利管理、沒有專利管理戰略的技術型企業,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不了競爭的需要,最終會被別人擠垮或淘汰。

專利管理戰略的內容

專利管理戰略的內容主要包括:專利管理機構的設定、與專利事項有關的人員的管理、與技術創新及專利有關的制度建設,預防與處理專利糾紛等。專利管理戰略涉及面非常廣,政策性很強,需要做大量建章建制的工作,並貫穿於日常的事務性活動中。專利管理戰略既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又要不斷改變和發展,力求與時俱進。
從我國大多數高新技術企業來看,對專利管理戰略重視不夠,特別是在以下幾方面亟待加強。
(1)加強科技人員流動中智慧財產權特別是專利戰略和技術秘密的管理工作。科技人員流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擇業自由的體現,也是鼓勵創業、創新,促進科研結構調整、人才分流,實現科技人才和技術資源最佳化配置的一項重要措施。企業要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以調離、辭職、離崗、兼職等方式創辦、領辦高新技術企業,充分發揮其作用;同時科技人員流動應當依法有序地進行。科技人員在流動中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本單位的各項管理制度,自覺維護國家和單位的合法權益。科技人員在流動活動中,可以利用自己在工作中積累和掌握的知識、經驗和信息從事技術創新活動,但不得將原單位擁有的專利權和特定的技術秘密擅自提供給其他單位或個人,侵害原單位的技術權益。
(2)採取有效措施鼓勵知識和技術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積極探索和推廣企業期權激勵機制,依法保障技術成果完成人和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其他人員獲得與其創造性勞動價值相適應的股份,使高新技術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通過完善智慧財產權管理得以有機的結合。
(3)加強技術契約管理工作,切實保障企業通過技術成果轉讓或者專利權許可實施獲得相應收益,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轉讓科技成果,進行技術交易,應當嚴格按照《契約法》的有關規定,簽訂有關技術開發、轉讓、諮詢、服務以及技術人股、聯營、培訓、中介等契約,並且應當在契約中明確約定有關智慧財產權歸誰所有、如何使用以及由此產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等事項。簽訂技術契約應當合法、公平、誠實信用、互利有償,充分體現並保障技術商品價值的實現,有利於科技進步,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套用和推廣。技術契約的各方當事人應當嚴格履行契約約定的權利和義務,提升履行技術契約的效益和水平。企業應當重視技術契約的認定登記工作,積極依靠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加強對技術市場及技術交易活動的管理,切實保證技術契約認定登記質量,維護智慧財產權(專利權)交易安全。
(4)建立專利工作網路,協調決策部門、經營部門、技術開發部門、專利管理部門、法律部門的關係,逐步形成以決策部門為核心,以專利管理部門為主導,以經營部門、技術開發部門、法律部門為支撐的規範的專利管理體制,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情況,圍繞不同的重心,開展專利管理工作。

專利管理戰略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海爾的專利管理戰略

1.建立智慧財產權專業部門
海爾集團的決策者們深深認識到,創新是一個企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民族工業的靈魂。只有不斷地研究新技術,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才能保證市場的巨大收益,才能立於市場競爭的不敗之地。1987年當海爾企業的第一項獨立開發研製的產品問世時,當時的企業決策者指示技術部門要立即申報專利,並記錄在企業的歷史記錄中。1992年2月,海爾集團成立了國內第一家智慧財產權辦公室,全面負責企業的智慧財產權工作。這一機構設立於企業核心管理層內,其主要職能即是全面開展企業商標代理、創建晶牌以及實施技術專利申請等工作。智慧財產權部門的成立,為企業中長期決策、各子公司產品投資建設和技術升級換代等發揮了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使海爾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逐步走上規範化的發展道路。這也是與國際化大企業組織體系接軌的重要一步。
2.健全的專利情報網路
由於對專利信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海爾集團加強了對專利技術文獻的管理,建立並不斷完善了專利信息網路。1992年海爾集團與中國國家專利局信息中心合作,開發建立了中國家電專利文獻資料庫,利用計算機自動數據累加形式累計了三萬多件家電專利文獻,從而實現了文獻信息管理的自動化,促進了技術開發的效率,使海爾能推出大量的科技成果和新產品。1995年,海爾集團又與青島市科委專利服務中心聯手,建立了中國家電行業專利信息庫,對最新的專利公報進行動態監控。1997年海爾的智慧財產權中心又把目標對準了國外擁有最先進技術的大公司、大企業,監控國外大公司的專利技術及其發展動態。
3.三級專利管理體系
海爾集團設立集團、本部、事業部三級專利管理體系。智慧財產權中心作為整個集團的管理部門,行使總體管理職能。集團本部設立專職的智慧財產權專管員,各事業部又設立兼職的專利管理員,執行具體的實際工作。這種體系,充分調動了各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在具體工作中,智慧財產權中心與科技委員會根據本年度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規劃,結合上一年度各單位的專利申請情況,制定本年度的專利申請規劃,並落實到各專利單位。各單位進行再次落實,對年度科技開發指標進行科研人員的項目承包制,對其承包的項目進行專利含量估算,確定其專利申請指標,這樣就有效地控制了專利的申請量。在實施過程中,一項技術進行開發前,先進行專利文獻的檢索,對原有的技術進行分析、比較,同時確定自身專利的保護角度,還要就一項技術進行多項專利申請,充分擴大技術保護範圍,形成自己的產品技術的專利保護網。
4.專利開發激勵機制
為強化對科技開發和專利技術管理的重視,海爾集團又制定了一些獎勵辦法,把獎勵機制分解成申請、授權、利用三個階段來兌現。科研人員、專利管理人員工作達到某一階段,便兌現該階段的獎酬,並作為評選先進、申報獎金的重要依據。這一機制的實施,使科研技術不斷更新,又提高了專利申請的質量,促使集團的專利工作走向了主動,規範的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