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居胥[成語]

封狼居胥[成語]
封狼居胥[成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封狼居胥(拼音:fēng láng jū xū),漢語詞語,指西漢大將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漢書·霍去病傳》:“票騎將軍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允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單于章渠,以誅北車耆,轉系左大將雙,獲旗鼓,歷度難侯,濟 弓盧,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 姑衍,登臨翰海。” 顏師古注引張晏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廣地也。”後用以指建立顯赫武功。 狼居胥,即今狼山,在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帶,此山地處荒漠,鮮有草木,且長年風大沙多。

基本信息

歷史典故

封狼居胥油畫封狼居胥油畫
狼居胥山第一次登上歷史的舞台是在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是年,漢武帝對匈奴發動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攻擊。而此前,匈奴仰仗自己的鐵騎之雄鳴鏑之利屢屢犯邊、劫掠中土。

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率幾十萬雄兵,分兩路橫渡大漠追殲匈奴。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餘里,與匈奴左賢王遭遇,霍去病斬首七萬餘,而後乘勝揮軍北進,直到大漠深處的狼居胥山。到此山下,強敵遠遁,放眼四顧,悲風揚沙。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後他登臨山頂,南面中原設壇祭拜天地,並在山上立碑紀念,以示此地納為漢家疆土。“封狼居胥”成語即來源於此,以此作為對將軍們最大戰功的旌表。

“封狼居胥”不僅象徵著功績,它也是對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諷刺。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崛起,南方漢族政權偏安一隅無力統一,但當時南朝的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他聽了王玄謨的北伐計畫後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話說的很大,實力卻著實不濟。元嘉27年,劉宋王朝的北伐一敗塗地。強敵北魏一直追到長江北岸的瓜步,京師震動,劉宋幾乎亡國。後人在提起這段往事時,對宋文帝的牛皮多有嘲諷和不屑。辛棄疾詞中寫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唐朝,李靖李績破突厥的輕騎快馬在它山腳下馳過;侯君集吐谷渾的大軍在這裡紮營。唐人的詩歌里,也迴響著狼居胥山的萬古悲風:“何問狼居胥,執戟夜急行”;“狼胥山前秋風緊,黃沙漠漠起塞聲”。

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拜藍玉為大將軍,率師15萬北征蒙古,他認為“肅清沙漠,在此一舉”,因此要求藍玉勿失時機,必須成功。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畏懼中華,遠遠北逃,躲到了捕魚兒海(今中國蒙古與俄羅斯交界貝加爾湖),但不幸被藍玉發現,是日正值風號沙飛,元軍毫無戒備。藍玉伺機率大軍奔襲敵營,元軍大敗,殺其太尉蠻子,元皇帝及太子帶領隨從數十人倉皇北逃。藍玉以精兵追之,脫古思帖木爾的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餘人及吳王朵兒只、代王達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俘獲男女七萬七千餘人,繳獲大量寶璽、符敕金牌、金銀印諸物及馬駝牛羊十五萬餘,銷毀敵軍械不計其數,徹底摧毀北元職官體系,又破哈剌章營,獲人畜六萬名震天下。明太祖聞之大喜,詔令嘉獎,封梁國公,比之為衛青、李靖。(自脫古思帖木兒死,蒙古內部就開始陷入了連綿不斷的內訌之中,其間雖然有過幾次統一,但對明朝始終未能構成傾覆性威脅。)

之後又有明太宗(成祖)朱棣五征蒙古。朱棣追擊蒙古敗軍至狼居胥山下,殺青牛白馬祭告天地,然後勒石記功凱鏇還朝

成語來源

西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漢書·霍去病傳》曰:“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允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單于章渠,以誅北車耆,轉系左大將雙,獲旗鼓,歷度難侯,濟弓盧,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

霍去病

封狼居胥 霍去病封狼居胥 霍去病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此戰中霍去病遭遇匈奴左賢王部,以一萬五千的損失數量,殲敵七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三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霍去病一路追殺,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就在這裡,霍去病暫作停頓,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這是一個儀式,也是一種決心。

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從此成為中國歷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鬥的夢想。而這一年的霍去病年僅二十三歲。此仗後,漢武帝益封霍去病五千八百戶。至此,霍去病總封邑戶數為:史記:一萬六千一百戶,漢書:一萬七千六百戶。

霍去病家族

霍去病有一個兒子霍嬗,字子侯,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生母未見史書。霍去病死後,霍嬗襲冠軍侯爵位,為侍中。霍去病死後六年,元封元年(前110年),霍嬗從漢武帝登泰山封禪,後不久暴卒,諡號為哀。霍嬗死時約十歲《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居六歲,元封元年,嬗卒,謚哀侯。無子,絕,國除。”,霍嬗無子,霍去病的嫡系後裔至此斷絕,冠軍侯國也因此而除。

此外,霍家有史記載的霍山霍雲二人,因謀反被漢宣帝滅族。但也對宣帝時期的政治產生過一定影響。因《史記》、《漢書》互有訛誤,對他們二人的身世記載大體而言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二人均是霍去病之子,第二種意見認為二人均為霍去病之孫,第三種意見認為霍山為霍去病之子,霍云為霍去病之孫,而認為霍山、霍雲均是霍去病之孫者,又對霍山與霍雲的兄弟關係產生分歧,有人認為霍山是霍雲之兄,也有人認為霍山是霍雲之弟,在此不再贅述。

狼居胥山

狼居胥山是漢武帝的大將霍去病出兵漠北與匈奴打仗時所封的一座山名,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載入《史記》與《漢書》中,弄清這座古山的位置,對研究漢武帝時期與匈奴單于的戰爭用兵途徑及其歷史都有一定的意義。
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這座歷史名山,但都沒有較詳細的考察和報導,《辭海》里也沒確切的解釋。
查《辭海》解釋為:“狼居胥山---古山名,漢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出代郡塞擊敗匈奴封狼居胥山,所在地不詳.......”查《辭源》解釋為:“狼居胥,山名,在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西北,黃河北岸,亦名狼山。”查《現代漢語大詞典》解釋為:“狼居胥----山名,漢元狩四年,霍去病出代郡塞擊敗匈奴封狼居胥山,約今蒙古國肯特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