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父母們都希望孩子在1到3歲時能夠文靜一點,不希望他們太過鬧騰,從而使自己能夠省點心。然而,孩子太過文靜並不是什麼好事,很有可能是孤獨症在作祟。其實,現實中有很多孩子從小聽話、乖巧,不愛哭鬧,最後卻被診斷為孤獨症的例子。對此,鄭州市康力訓練中心張桂娥教授建議廣大家長:“對於太過文靜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具備一雙‘慧眼’,才能看清孩子文靜的本質。”
特徵
社交障礙
寶寶孤獨症此為孤獨症的核心症狀,在嬰兒期,患兒常一人獨處,既不願看別人,也不對母親和親人表示依戀,同時,對陌生人的愛撫卻表現得無所謂,不會拒絕與不安。不愛哭也不愛笑,此時還常被誤認為是一個“乖”孩子。隨著年齡的長大,其孤獨的症狀也就愈加明顯,對親人不親,如父母回家不表示歡迎,父母離去也不啼哭。對陌生人不陌生,可隨隨便便地讓陌生人領走。不參加任何群體活動,常常孤獨一人,也不會玩扮演遊戲,甚至不會玩布娃娃、“開汽車”等遊戲。有時父母與他講話,他似聽非聽,毫無反應,好象聾子一樣,也不願用眼睛去凝視別人,與人發生眼與眼的交流。這類社會交往問題在3歲以後就明顯了。
語言發育障礙
為重要症狀,其語言是一種全面的質的損害,表現為少語,不會與人交談,社交語言甚少或無,常常出現代詞錯用,重複刻板或模仿語言,語言音調單調平板,或出現“自我中心語言”——表現為自語、自顧自地尖叫,有時姿勢語言、手勢語言也受損。
刻板行為
患兒對環境要求一成不變,如住房裡的家具、桌面上的物品、吃飯、排便等均按一定格式,不能稍做更改,否則煩躁不安、吵鬧、拒絕。常有一些刻板動作,如不停地轉圈、蹦跳、搓手、撞頭等。有時對某些物件有痴迷的依戀,如喜歡玩旋轉輪子。有個患兒整天抱著一部玩具汽車,用手去撥動使輪子旋轉,一玩就幾個小時,而不願意放棄。有的喜歡光滑的絲織品衣物、圍巾或襪子等。
常見表現
寶寶孤獨症
1、不會說話,不會喊爸媽。2、與父母的眼神交流少,基本不直視對方眼睛。對父母的吩咐和要求充耳不聞。
3、一個人玩耍,不理任何人。
4、拿到某件感興趣的東西,通常能夠自娛自樂玩上一兩個小時,完全不受外界因素打擾。
5、刻意重複某種行為。
6、不會正確使用人稱代詞。
7、感覺異常表現為遲鈍、對某些聲音或圖像特別的恐懼或喜好等。
結語:文靜不等於完全不搭理人,更不是不具備語言和交流能力。因此,家長們不要盲目以為孩子文靜點就一定是好事。一旦孩子表現出了正常孩子不應該有的症狀,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或相關專業機構做評估檢查。
區別
孤獨症孩子與真實文靜的孩子是有區別的:
1.孤獨症孩子喜歡獨自一個人玩耍,並且只對一種類型的東西感興趣(如:對插線板、鑰匙扣等有“繩子”“圓圈”的東西),性格文靜的正常孩子或許也喜歡一個人玩耍,但不會只專注於一種類型的東西。
2.孤獨症玩耍時,無論大人怎么喊他,他絕對不會抬頭看人,全當沒聽見,更不會盯著對方眼睛,好象活在自己的世界,完全不在意其他事情。性格文靜的正常孩子即使不太喜歡說話,但也絕對不會不理睬人,相反,正常孩子還具備孤獨症孩子不具備的交流能力。
病因
概述
寶寶孤獨症目前病因不明,不能闡明孤獨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但至少把它看成是多種生物學原因引起的廣泛發育障礙。Kanner於1943年首先提出孤獨症診斷後,也同時提出了孤獨症的病因是由於父母親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養過分形式化所造成,經過數十年的廣泛研究,現在已經證實孤獨症與父母親教養方式無關,而所謂一部分孤獨症父母表現的冷漠和教養形式化其實表明父母可能存在輕型的類似障礙。儘管目前孤獨症的病因仍不明了,有關學者對孤獨症的病因開展了極為廣泛的研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生物學因素(主要是遺傳因素)和胎兒宮內環境因素在孤獨症的發病中有重要作用,成為目前病因研究的熱點。其他因素包括免疫因素、營養因素等,綜合有關研究,目前認為孤獨症由於外部環境因素(感染、宮內或圍產期損傷等)作用於具有孤獨症遺傳易感性的個體所導致神經系統發育障礙性疾病。
1991年Folstein和Piven報導孤獨症的單卵雙生子同病率為82%,雙卵雙生子同病率為10%.流行病學調查也確認孤獨症同胞患病率為3%,遠高於一般群體,存在家族聚集現象。家族中即使沒有同樣的病人,但也可以發現存在類似的認知功能缺陷,例如語言發育遲滯、精神發育遲滯、學習障礙、精神障礙和顯著內向等,這些都表明孤獨症的發病存在遺傳學基礎。進一步研究發現諸如脆性X染色體綜合徵、結節性硬化、苯丙酮尿症以及Rett綜合徵等遺傳性疾病的症狀與孤獨症有關。然而多數孤獨症患兒並沒有上述遺傳性疾病,因而近年來大量的有關研究集中在尋找其他有關染色體和基因異常,來自母親的15號染色體長臂、X染色體、7號染色體長臂區域的異常被認為與孤獨症有關,其中15號染色體長臂部位,被認為與閱讀障礙有關,而閱讀障礙也是孤獨症的表現之一,因而受到重視。採用分子生物學技術,也發現了一些可能與孤獨症相關的所謂候選基因(CandidateGenes),例如Serotonintransportergene和c-Harvey-rasoncogene.需要指出的是,有關孤獨症兒童染色體和基因異常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多數學者認為,孤獨症很可能不是一個單基因遺傳性疾病,多基因遺傳可能性較大。
感染和免疫因素
一些學者研究了免疫和感染因素在孤獨症病因中發揮的作用,在感染方面,先天性風疹病毒感染、巨細胞病毒感染被認為可能與孤獨症發病有關,雙生子研究發現,孤獨症雙生子的先天性微小異常發生率要高於非孤獨症雙生子,而這些異常與先天性感染有關。由於在孤獨症兒童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率較高,T淋巴細胞亞群也與正常人群有差別,提示孤獨症與免疫系統異常有關。但是研究結果不一,在孤獨症病因學中的意義尚不明了。
治療
1.訓練干預方法
雖然目前孤獨症的干預方法很多,但是大多缺乏循證醫學的證據。尚無最優治療方案,最佳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個體化的治療。其中,教育和訓練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目標是促進患者語言發育,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學習技能。孤獨症患者在學齡前一般因不能適應普通幼稚園生活,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學校、醫療機構中接受教育和訓練。學齡期以後患者的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會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國小與同齡兒童一起接受教育,還有部分患者可能仍然留在特殊教育學校。
目前國際上受主流醫學推薦和使用的訓練干預方法,為孤獨症的規範化治療提供了方向,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
(1)套用行為分析療法(ABA)主張以行為主義原理和運用行為塑造原理,以正性強化為主促進孤獨症兒童各項能力發展。訓練強調高強度、個體化、系統化。
(2)孤獨症以及相關障礙兒童治療教育課程(TEACCH)訓練該課程根據孤獨症兒童能力和行為的特點設計個體化的訓練內容,對患兒語言、交流以及感知覺運動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核心是增進孤獨症兒童對環境、教育和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服從。
(3)人際關係訓練法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時光療法和Gutstein建立的人際關係發展干預(RDI)療法。
上述治療方法在國內一些孤獨症康復機構已開展,獲取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