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註:“廣陵王璽”金印,系1981年2月24日,甘泉公社老山大隊社員陶秀華在甘泉二號墓旁用碎石鋪路時拾到,後上交南京博物院。金印邊長2.3厘米,厚0.9厘米,上置龜鈕,通高2.1厘米,重123克,陰刻篆文“廣陵王璽”四字,字跡工整,豐潤秀麗,字型刀法遒勁老練,為漢印中極為罕見的珍品。結合墓內出土的銅雁足燈上銘文“山陽邸”和“建武廿八年造”等字樣,則此廣陵王應為永平十年(公元58年)由山陽王徙封為廣陵王劉荊。
劉荊,系東漢光武帝劉秀第九子,在建武十五年(39年),被封為山陽公,十七年進爵為山陽王。劉秀死後,劉莊(漢明帝)即位。劉荊暗中聯合劉疆奪位,劉疆拒絕,並向明帝告發。明帝念及劉荊和自己是同母兄弟,因而,只撤銷其山陽王稱號,徙封他為廣陵王。
特徵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陵王璽”金印同1784年在日本九州福岡縣誌賀町出土的一顆印文為“漢委奴國王”金印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⑴授印時間基本相同。據《後漢書》記載,“漢委奴國王”金印的授印時間是公元57年,僅相差一年。⑵兩顆金印的印面同為正方形,邊長均是漢代的一寸(合2.3厘米),其陰刻篆文的鐫刻技法又都是用“藥研雕”,且出自同一工匠之手。
歷史
甘泉除以上提及的漢代文明外,還有許多歷史遺蹟和豐富的民間傳說。如甘泉為隋煬帝之叔父楊林與羅成交戰的古戰場,有“沉槍井”、“靴子塘”諸跡;有唐代從城區石塔寺移建於甘泉山上的慧照寺。另甘泉山上還有“靈雨台”、“鳳凰窩”、“龍王廟”等形勝之跡,以及依此形成的民間故事,這些構成了甘泉豐厚的文化積澱。
註:慧照寺,寺址在甘泉山之巔。唐開成年間,原揚州慧照寺更名為石塔寺,移慧照寺舊額於甘泉山建寺,故一名慧照寺。宋鹹淳四年(1268年)重修。寺西有古井甘泉,其水甘香,大旱不竭;寺內有靈雨台,天氣大旱,里人於此禱雨。抗日戰爭中寺宇遭毀。
靈雨台傳說:清嘉慶年間,甘泉一帶久旱不雨,莊稼快給乾死了,老百姓心急如焚,許多人跑到山上廟裡燒香,求龍王下雨。三天之後果然下了一場大雨,莊稼獲得豐收。莊稼人為感謝“龍王”的大恩大德,特地砌了個亭子,名“求雨台”,又砌了一座廟,叫“龍王廟”。一天,縣官來到甘泉山,聽說此事甚喜,又在求雨台中豎了一塊石碑,名“靈雨台”。從此,甘泉山一帶每遇乾旱不雨,村人就抬著用爛泥做成的龍,到靈雨台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