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

寰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

寰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是由於長期低頭工作、高枕睡眠以及濕寒環境等影響,均可導致寰枕筋膜慢性勞損,繼發無菌性炎症、纖維化、瘢痕、攣縮,使寰枕間隙狹窄,壓迫椎動脈,牽拉枕大、小神經等重要結構,引起臨床症狀,形成寰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但長期以來,該病一直未被人們所認知,因而此病多被誤診,得不到有效治療。

基本信息

病理解剖

寰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寰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
椎枕肌包括頭後大直肌、頭後小直肌、頭上斜肌和頭下斜肌。四組肌肉雖然短小,卻發育良好。由於他們的位置深在,淺層解剖很難觀察其全貌,大體解剖教學往往忽視此類細小的肌肉。

四組小肌在防止頭部過度前屈以及在頭部鏇轉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長期低頭或伏案工作的人群中,尤其是中老年人,由於椎枕肌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容易造成積累性損傷,即通常所說的勞損。

因椎枕肌長期受累,可能導致慢性無菌性炎症,進而引起肌肉痙攣、硬化和粘連,產生所謂的“動態平衡失調”。椎枕肌勞損時,患者常表現為枕頸部有酸麻脹痛等不適及活動受限,特別是頭部鏇轉運動受限明顯。但頭頸部用力前屈時,枕下疼痛加劇。檢查時,壓痛點位置深在,常在枕骨下項線、寰椎橫突和樞椎棘突等處有明顯壓痛。

病理病因

由於寰枕關節可沿矢狀面作較大幅度的屈伸運動,因而位於後方的寰枕筋膜易受牽拉,特別是長期伏案工作、高枕睡眠,均可對其造成累積性勞損。為對抗異常牽拉,寰枕筋膜繼發纖維增生、瘢痕化、攣縮,造成寰枕間隙變窄,使椎動脈受壓及枕大、小神經受牽拉。一般不會累及脊髓和神經根,因而無相應症狀。

臨床表現

1.枕大及枕小神經和項筋膜受牽拉,枕部頑固性痛麻,過勞及濕寒侵襲可加重病情。

2.椎動脈受壓,腦部供血不足,出現持續性眩暈、視力下降,並因血管缺血後痙攣引起頭痛。

診斷依據

1.有椎動脈壓迫症狀和枕大、小神經及項筋膜受牽拉症狀。

2.根據針刀醫學影象診斷學,X線頸椎側位片示:寰椎後弓與枕骨靠近,加拍頸椎前屈位片,仍顯示寰椎後弓與枕骨距離較近。

治療

針刀治療

寰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寰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
讓患者俯臥,令其下頜部和床頭邊緣齊平,低頭、下頜內收,並剃去寰枕關節上下頭髮,備皮,在枕骨大孔邊緣正中選取一點作為進針刀點,刀口線與人體縱軸平行,針體與進針點骨面垂直(注意嚴防針刀下滑傷及脊髓),當刀鋒刺達骨面後小心移動刀鋒,下移至枕骨大孔下緣,將刀鋒調轉90°,橫行切寰枕筋膜2~3刀,切割時刀鋒應始終不離枕骨大孔邊緣。

根據針刀醫學關於慢性軟組織損傷的原理,各種原因造成的寰枕筋膜的瘢痕化攣縮引起持續牽拉,打破各位點間力的平衡,相臨結構失去正常的對位關係,因而治療應主要針對寰枕筋膜的瘢痕攣縮,進行適度松解,恢復結構間力的平衡和正常的對位關係,症狀即可消失。

手法治療

針刀術後,體位不變,讓助手雙前臂壓住患者背部,雙手挽住患者肩部,醫生將床頭邊緣墊上薄枕,讓患者稍抬頭,下頜部勾住床邊緣的薄枕,醫生左手托扶患者下頜部,右手放於患者後枕部,下壓後枕部,和助手形成對頸後部位的對抗牽引。醫生牢牢托住患者下頜部,使下頜部內收,不使其下移,從醫生右手下壓牽引起,1~2分鐘後,右手突然加大用力,彈壓後枕部1~2次。

藥物治療

活絡I號膠囊,每日3次,每次3粒。

護理

在針刀治療和手法治療後,頸圍固定,使後枕部不能下沉,保持患者頭部中立位持續一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