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刀治療頸源性眩暈

針刀治療頸源性眩暈

本書《針刀治療頸源性眩暈》從針刀醫學診療工作的實際出發,為針刀專業醫師在頸源性眩暈的診斷、鑑別診斷和治療方面提供了可借鑑的思路和方法。

基本信息

書籍信息

作者:陳關富
ISBN:10位[7536461011]13位[9787536461017]
出版社:四川科學技術
出版日期:2006-01
定價:¥48.00元

內容提要

並能幫助針刀醫學的初學者儘快地掌握常見頸源性疾病的診療理論和治療操作技能。該書內容專一,配有116幅插圖,閱讀方便,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和學術價值。

目錄

第一章頸部解剖與生物力學

第一節頸椎的結構
第二節頸椎體的連線
第三節頸椎的生物力學特點
第四節椎動脈
第五節頸神經叢
第六節頸交感神經
第七節頸部肌肉
第八節頸部筋膜第二章頸源性眩暈的發生與頸椎周圍組織的關係 第一節頸源性眩暈與椎動脈的關係
第二節頸源性眩暈與上頸椎的關係
第三節與臨近神經的關係
第四節與交感神經及脊神經的關係
第五節與頸部軟組織的關係

第三章頸源性眩暈的臨床表現

第一節眩暈
第二節猝倒
第三節頭痛、頭昏及其他症狀

第四章頸源性眩暈的診斷與鑑別診斷

第一節非頸源性眩暈的病史
第二節頸源性眩暈的病史
第三節體格檢查
第四節X線檢查
第五節TCD(經顱都卜勒)檢查
第六節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
第七節MRI檢查
第八節頸源性眩暈的診斷思路
第九節頸源性眩暈的鑑別診斷

第五章針刀醫學理論與治療法則

第一節針刀醫學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針刀治療的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第三節手法配合針刀治療
第四節牽引配合針刀治療
第五節針刀治療的術前準備、術中操作及術後護理常規

第六章針刀治療頸源性眩

第一節針刀治療頸源性眩暈的機理與法則
第二節寰枕筋膜攣縮型頸椎病
第三節寰椎水平移位型頸椎病
第四節寰椎溝環綜合徵
第五節寰齒關節移位型頸椎病
第六節鉤椎關節旋轉移位型頸椎病
第七節枕大神經卡壓
第八節枕下三角軟組織損傷
第九節顱底凹陷症
第十節頸椎先天融合畸形第七章中醫針灸治療頸源性眩暈的概況(綜述)第八章藥物治療頸源性眩暈第九章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頸源性眩暈第十章頸部功能保健鍛練附錄針刀醫學發展與中醫現代化——第272次香山科學會議紀要……

書摘

第一節頸椎的結構
正常人7節頸椎,除頸1、頸2形狀特殊外,頸3~頸7形狀大致相似,有共同特點。
頸椎椎體上面矢徑為1.5.66mm±1.12mm,橫徑為24.16mm±1.21mm;下面矢徑為16.28mm±1.14mm,橫徑為22.85mm±1.24mm,椎體後面高14.73mm±1.12mm,寬為22.91mm±1.25mm。因頸椎的解剖特點與臨床關係甚為密切,故介紹稍詳。
一、椎體
1.寰椎
寰椎無椎體,樞椎的齒突代表其椎體,可以說寰椎圍繞自身的椎體而旋轉。寰椎有前後兩弓及兩側塊,後弓又分為兩部分。寰椎的前弓較短,與其下位的頸椎椎體在一條線上,它的正中後面有一凹形關節面,與齒突相關節,稱為寰齒關節。前結節甚為突出,朝下,前縱韌帶和左、右頭長肌從其越過。後弓相當於棘突的部分,只留有一個小結節,朝上、後,作為左、右頭後小直肌的附著點。前、後弓均上下扁平,較為脆弱,在側塊之後有一溝,溝內有椎動脈通過(圖l-l,圖1-2)。
寰椎椎孔最大,矢徑平均為29.11mm+2.0lmm,齒突後矢徑為18.44ram_+2.13ram,橫徑為26.79mm_+2.46mm。最大矢徑大於橫徑者,占82.85mm_+3.18%。寰椎前弓長19.71ram_+2.98mm、後弓長51.32mm_+4.24mm。前、後後弓之比為1:2.6。橫突孔呈斜向前外的圓形,左側橫突孔矢徑為7.07mm±1.02mm,橫徑為5.88mm±0.92ram:右側橫突孔矢徑為’7.05:mm_+0.99mm,橫徑為5.88mm+0.90mm。
插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