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教師的心理學

寫給教師的心理學

從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到認知主義,從積極心理學到腦神經科學,從兒童的認知發展到社會化和情緒發展,從動機到特殊教育需求,從自尊到自我效能和自我歸因,本書全面解讀了與教育相關的心理學,闡釋了心理學規律如何在課堂內智慧地運用,如何使教與學更有效,以及為什麼這些對於教師的專業發展至關重要。 書中通過大量實例介紹了孩子們是如何學習的,為什麼他們會有各種行為問題和學習問題,幫助教師理解並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促進不同學生的進步,幫助教師形成個人有效的教學風格。 本書榮獲中國教育報2016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 ,以及中國教育新聞網2016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 。

譯者簡介

張浩,教育學碩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現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務處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教學研究和教師教學發展工作。

郝傑,教育學碩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現任職於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務處,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與教學管理工作。在《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國德育》等刊物發表教育教學論文十餘篇。

目錄

譯者序 / 1

言 / 3

言 / 5

第一部分

教育領域的心理學視角

第1

教育領域的心理學視角:經典理論 / 3

1.1 本章簡介 / 3

1.2 心理學視角 / 4

1.3 心理學的起源及範式轉變 / 6

1.4 萬物有靈論 / 6

1.5 理性主義和笛卡爾的二元論 / 6

1.6 經驗主義 / 7

1.7 結構主義與機能主義 / 8

1.8 心理動力學視角 / 9

1.9 行為主義的視角 / 10

1.10 人本主義的視角 / 12

1.11 認知主義視角 / 15

1.12 生物心理學視角 / 16

1.13 進化的視角 / 17

1.14 從套用的視角概述互動作用論 / 18

1.15 小結 / 19

1.16 拓展閱讀 / 19

第2

教育領域的心理學視角:發展中的理論 / 21

2.1 本章簡介 / 21

2.2 積極心理學 / 22

2.3 關於積極心理學的校本研究 / 24

2.4 心流 / 25

2.5 在課堂中發展心流 / 26

2.6 課堂心流研究 / 28

2.7 與教育相關的積極心理學的未來 / 29

2.8 超個人心理學 / 31

2.9 超個人教育學 / 32

2.10 小結 / 36

2.11 拓展閱讀 / 36

第3

高效教師 / 37

3.1 本章簡介 / 37

3.2 高效的含義 / 38

3.3 學生眼中的高效教師 / 39

3.4 研究者眼中的高效教師 / 45

3.5 學生視角和研究者視角的整合 / 48

3.6 高效教師的七個習慣 / 49

3.7 小結 / 53

3.8 拓展閱讀 / 53

第4

教師專業實踐中的哲學與心理學 / 55

4.1 本章簡介 / 55

4.2 哲學與心理學 / 56

4.3 哲學與教育 / 57

4.4 啟發法 / 59

4.5 反思實踐 / 60

4.6 觀點整合 / 63

4.7 小結 / 66

4.8 拓展閱讀 / 66

第二部分

學生個體

第5

學生個體:神經發育和身體發育 / 69

5.1 什麼是發展 / 69

5.2 兒童的生理髮育 / 70

5.3 大腦的發育 / 72

5.4 大腦半球的偏側性和局部機能 / 77

5.5 神經元之間的互動作用 / 80

5.6 運動神經系統的發展 / 81

5.7 小結 / 88

5.8 拓展閱讀 / 89

第6

學生個體:感知和認知的發展 / 91

6.1 本章簡介 / 91

6.2 感知發展 / 91

6.3 兒童的認知發展 / 97

6.4 注意力、專注度和記憶 / 102

6.5 小結 / 109

6.6 拓展閱讀 / 110

第7

學生個體:社會化、情緒發展與個性 / 111

7.1 本章簡介 / 111

7.2 兒童的社會化發展 / 112

7.3 兒童的情緒發展 / 115

7.4 個性 / 122

7.5 小結 / 131

7.6 拓展閱讀 / 131

第三部分

滿足學生的需求

第8

滿足學生的需求:自我 / 135

8.1 本章簡介 / 135

8.2 自我 / 136

8.3 主體我 / 137

8.4 客體我 / 140

8.5 主體我和客體我的結合 / 141

8.6 阿薩鳩里和心理綜合 / 142

8.7 心理綜合與教育 / 142

8.8 威爾伯與AQAL / 143

8.9 元認知 / 145

8.10 自我形象和自尊 / 145

8.11 自我效能 / 147

8.12 自我歸因 / 149

8.13 培養自我 / 151

8.14 小結 / 151

8.15 拓展閱讀 / 151

第9

滿足學生的需求:促進個體成功 / 153

9.1 本章簡介 / 153

9.2 兒童個體的傳統視角 / 154

9.3 術語說明 / 156

9.4 自閉症系列障礙 / 157

9.5 閱讀障礙或特殊學習困難 / 160

9.6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 166

9.7 言語、語言和交流需求 / 170

9.8 行為、情感和社交需求 / 171

9.9 中度學習困難 / 172

9.10 天賦和才能 / 173

9.11 全納 / 173

9.12 對實踐的重新認識 / 174

9.13 小結 / 175

9.14 拓展閱讀 / 175

第10

滿足學生的需求:動機 / 177

10.1 本章簡介 / 178

10.2 動機是什麼 / 178

10.3 動機的心理學視角 / 179

10.4 動機的行為主義視角 / 180

10.5 人本主義視角 / 184

10.6 自我決定理論 / 187

10.7 小結 / 191

10.8 拓展閱讀 / 192

第11

滿足學生的需求:一種綜合的方法 / 193

11.1 本章簡介 / 194

11.2 巨觀視角:主題重疊 / 194

11.3 微觀視角:對個體的積極影響 / 196

11.4 積極與消極 / 198

11.5 焦點解決模式 / 199

11.6 認知行為療法 / 203

11.7 保持積極 / 203

11.8 小結 / 204

11.9 拓展閱讀 / 205

第四部分

課堂實踐

第12

發展心理技能 / 209

12.1 本章簡介 / 209

12.2 起始步驟:識別肌肉—意識的需要及意識—肌肉的需要 / 210

12.3 放鬆身心:說明、過程及套用 / 211

12.4 漸進式肌肉放鬆 / 211

12.5 自生訓練 / 212

12.6 心理意象:說明、過程及套用 / 213

12.7 設定目標 / 217

12.8 認知重組 / 222

12.9 心理承受力 / 223

12.10 小結 / 225

12.11 拓展閱讀 / 225

第13

學習環境 / 227

13.1 本章簡介 / 228

13.2 教室布局的心理學 / 229

13.3 年齡和性別差異 / 230

13.4 顏色心理學 / 231

13.5 字型心理學 / 231

13.6 學習風格 / 232

13.7 結構、秩序和所有權 / 235

13.8 學習氛圍 / 235

13.9 行為“管理”? / 236

13.10 表揚還是不表揚? / 241

13.11 小結 / 242

13.12 拓展閱讀 / 242

第14

“理想的”教師 / 245

14.1 本章簡介 / 245

14.2 教與學的關係 / 246

14.3 “理想的”教師具備的品質 / 249

14.4 從理論視角看理想的教師 / 250

14.5 教師個性 / 253

14.6 教師反思 / 257

14.7 小結 / 259

14.8 拓展閱讀 / 259

第15

反思工作:整合本書的線索 / 261

15.1 本章簡介 / 261

15.2 為什麼心理學對教師很重要? / 262

15.3 保持批判性思維 / 263

15.4 解決困境的辦法 / 264

15.5 從業能力 / 264

15.6 結語 / 265

15.7 拓展閱讀 / 265

參考文獻 / 267

譯者序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心中出現了這樣的疑問:這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心理學教材嗎?這是一本有關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或者學習心理學的書嗎?隨著翻譯工作的持續推進,我發現這本書為讀者呈現出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學理論“視角”,而且涉及的範圍非常廣,從經典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到認知主義視角,從積極心理學的心流到腦科學的神經系統,從“自我”認知發展到兒童社會發展,從動機到特殊教育需求,等等。這些理論都有足夠的廣度和深度,不能將本書歸入任何一種單一的心理學理論書籍。

為什麼說這是一本寫給教師的心理學書籍?作者從兩個方面給出了回答。一方面是理論的,作者為教師提供了很多能夠套用的心理學方法,比如啟發法、焦點解決、心理意向等方法;另一方面是實踐的,作者很用心地在每一種心理學理論和視角中都加入了“反思”或“活動”環節,引導讀者利用剛閱讀過的理論進行練習和反思,這些環節中的問題基本上都來自各種教學場景,而且非常具有開放性,能夠幫助教師思考、構建個人的教育哲學。

為了幫助教師提高教學的效能,同時不拘泥於有限的心理學視角,作者還借鑑《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方法討論了什麼是“高效教師”,從心理學理論和“有效教學”的視角討論了“理想的”教師。不過,作者認為“理想的”教師可遇不可求,教師不僅是教師,也是終身學習者,因此鼓勵教師不斷地進行實踐和反思——“拿到駕照之後,你才真正開始學習如何駕駛”。

正如作者所說的,對於教師讀者而言,可以通過閱讀此書對各種心理學視角有所了解,也許當自己的學生出現“情況”時,並不能像專業的心理學從業者那樣做出精準的判斷並開出對症的處方,但因為對學生的行為和背後的原因有所了解,因此可以採取一些對學生有幫助的措施。我想這正是本書的意義所在。

作為一名教師教學發展工作者,我推薦一線教師、師範生、教育教學研究者和教師教學培訓人員,以及其他對教學和心理學感興趣的夥伴閱讀此書,你一定會從本書中獲得啟發和靈感。

本書的翻譯是團隊協作的結果,初譯安排是筆者(前言、序言、1.7-1.15、8、9、10)、郝傑(1.1-1.6、3、4、5.1-5.5、7)、薄亞男(2、5.6-5.8、13、14、15)、武秀英(6、11、12),武秀英、馬榮、王博和趙月對全書進行校對,筆者對全書進行審校,翻譯過程中還得到了修文喬博士和馬蕾博士的幫助,在此一併感謝。感謝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任紅瑚編輯的耐心和支持。由於語言和專業水平有限,翻譯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歡迎大家指正。

張 浩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16年3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