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背景
關寧錦防線是明朝末年為抵禦後金(滿清)所構築的自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的一條防線,其中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間築有多個堡台作為聯防據點。關寧錦防線分南北兩段,南段為關寧防線,長約100公里,自山海關到寧遠。北段是寧錦防線,長約100公里,自寧遠經松山、錦州,抵大凌河。
孫承宗遼東經略四年,以練兵、修城為己任,步步為營,漸漸推進,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天啟五年,袁自寧遠又向前推進二百里,從而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但是袁大人出寧遠修錦州是遭到了孫承宗反對的,”關寧防線”和”寧錦防線”是區別很大的。
主要觀點
支持觀點
寧遠、錦州的意義在於控制住了幾百里土地,使後金不能用這些地來生產糧食,這樣雖然大大增加了明朝的經濟軍事負擔,但同樣也大大縮小了後金的勢力範圍減少了其糧食產量,同時又有力牽制住了後金使其無法從容地對朝鮮、毛文龍部以及蒙古諸部下手。
反對觀點
袁崇煥花了巨資先後兩次修築錦州,把錦州修成一條“鄭國渠”似的巨坑,擅殺毛帥導致了後金沒有牽制,可以遠距離作戰,如此一來整個“關、寧、錦”變成了一條“馬其諾防線”,分別於1629年、1634、1636、1638、1642年先後五次被後金繞道蒙古大規模入塞,掠地千里,橫掃京畿。經常有人感慨說袁大人修築的寧錦防線是“豐功偉績”,後金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都沒有突破,仔細想一下,已經成為了“馬其諾防線”的“寧錦”還需要人家去突破嗎?應該說自從皇太極1629年由薊門入塞開始這條防線就報廢了,之後這裡不再是什麼防線了,而是消耗明朝國力的巨坑,以及後金利用錦州地理缺陷聚殲明軍主力的戰場。
1628年,後金占領了錦州,但主動撤退了,根本就沒有打算要那個地方。
而且錦州也不是第一次被後金占領,寧遠大戰的時候,後金也占領過錦州,可那時候依然主動撤退.而且,後金連廣寧都沒有興趣要,也就是說後金對遼西根本沒有絲毫興趣。
孫承宗出寧遠,藉助覺華島接濟東江,又出兵旅順,已經在遼東周遍形成了幾處牽制和接收流民的據點,並沒有放棄朝鮮和東江,反而比以前僅僅退守山海關要高明.
但是袁大人出寧遠修錦州是遭到了孫承宗反對的,”關寧防線”和”寧錦防線”是區別很大的,前者是正確的,後者則必然失敗,袁大人和洪承疇就是失敗的典範.
在寧錦大戰以後,閻銘泰和眾將都認為錦州不可守,那是打退了後金下的結論,所以王之臣堅決撤離錦州,可袁大人來了卻花血本去恢復,實在是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