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留學日本
寧調元祖先原籍江西省蓮花縣,後遷湖南省攸縣,再遷醴陵縣東富鎮。寧調元出生於一個小土地經營者家庭。幼受業於劉師陶。稍長入淥江書院,從院長吳德襄習訓詁、考據。自幼聰明好學,13歲以前秉承父教,後受業於同縣劉師陶,稍後入淥江書院。清光緒二十九年閏五月(1903年7月),19歲考入長沙明德學堂第一期速成師範班。受教師黃興、周震鱗、張繼等思想影響,加入黃興等組織的革命團體“大成會”、“華興會”。1904年參與華興會長沙起義的籌劃,起義因事泄失敗,入經正學堂學習。1905年由學堂保送獲公費出國,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法學。寧調元不僅與黃興重逢,而且和著名的革命黨人陳天華結為好友。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公布“取締規則”(《關於清國人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對中國留學生的活動多所限制。中國留學生認為這一規則“有辱國體”,發動罷課。12月8日,陳天華憂憤投海,中國留學生的情緒更為熾烈。寧調元是罷課鬥爭的積極分子,曾被選為文牘幹事,起草了大量宣傳品。
公葬遊行
光緒三十二年(1906)春,回到上海,湖南同與姚宏業等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接納歸國學生。不久回醴陵主持淥江中學校務,暗中與洪江會首領李香閣、龔春台聯絡,從事反對帝製革命活動。同年4月6日,姚宏業效法陳天華,投江自殺。寧調元在醴陵聽到噩耗,迅速趕到長沙,和革命黨人禹之謨等商量,決定為陳、姚二人舉行一次盛大的公葬。5月6日,寧調元由易本羲主盟,加入同盟會。20日,長沙各界近千人在左宗棠祠為陳、姚二烈士舉行追悼大會,當場議決將他們公葬於嶽麓山。此事遭到湖南劣紳王先謙、孔憲教等人的阻撓,他們向巡撫龐鴻書告狀。原先支持公葬的譚延闓等人頂不住,準備改變原議,但禹之謨、寧調元等意志堅決,毅然進行。23日,長沙萬餘學生上街送葬。一隊由禹之謨領頭,抬著陳天華的靈柩;一隊由寧調元領頭,抬著姚宏業的靈柩。兩隊均穿白衣,擎白旗,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繞市行進。到達嶽麓山後,舉行了隆重的下葬儀式,禹之謨、寧調元等多人發表演說。
公葬是湖南革命力量的一次檢閱,也是一次政治示威。清朝官吏和王先謙們坐不住了,於是由學務處出面,張貼布告,指責各學堂學生“紛紛擾動,任意出堂,遊行街市,開會喧囂”,限令將陳、姚二烈士靈柩克日遷葬。布告聲言:“如有違抗之人,嚴拿到案懲辦。”面對高壓,禹之謨、寧調元剛強不屈,連日在天心閣等處集會抗議。於是,學務處再次布告,宣稱“除將著名痞徒訪拿究辦外”,明令禁止開會演說、停課、聚眾喧譁、私送傳單等“惡習”,殺氣騰騰地表示:“害馬不去,稂莠不除,欲其保全美質,又烏可得!”7月11日,寧調元經人勸告,逃亡上海。
囚徒詩人
八月下旬(10月上旬),孫中山自西貢到日本途中,船泊吳淞口。寧調元與陳其美、秋瑾等上船見孫中山,共商大計。後與傅熊湘等在上海創辦《洞庭波》雜誌(後易名《漢幟》),針砭時政,宣傳革命。寧調元以屈魂、仙霞、辟支等三個筆名發表詩文多篇。其中,《仇滿橫議》撰文揭露王公貴族的腐敗無能和賣國行徑,批判梁啓超“革命可以召瓜分”等謬論,主張採取革命行動推翻帝制。遭兩江總督端方緝捕,再次逃亡日本,任《民報》幹事。
12月4日,萍瀏醴起義爆發後,受東京同盟會本部之命回國。抵滬後與陳其美、秋瑾等磋商,決定分頭動員長江一帶會黨,相機回響,不幸在岳州(今岳陽)為清軍水師營緝捕,押往長沙,被判處監禁。他雖身陷囹圄,卻密切注視局勢的發展,總結失敗的的教訓,提出重建湘支部的建議。光緒三十三年(1907)春,委託劉謙、李隆建軍聯絡在湘同盟會員,重建同盟會湖南支部。三月,寫詩賀《神州日報》在上海創辦。十月,在《長沙日報》發表《論開國會之宜緩》,反對立憲派楊度等煽惑湖南學界聯名要求“亟開國會”的主張。次年,愛國詩人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等在上海發起成立革命文學團體“南社”,致書寧調元,寧欣然應允,並在獄中撰寫《南社序》,主張詩人作品應反映時代,揭露清王朝的腐敗統治。又致書《民報》編輯章太炎,勸其以團結為重,顧全大局,不要辭去編輯職務,以免內訌,繼續辦好雜誌。在獄中還以“此身一日尚存,即不可一日不致力於學”自勉,自訂運動、讀書、習字、作文四者為日課,持之以恆。獄中3年,共讀書2000餘種,作詩填詞600首,是一生中文學創作最旺盛時期,人稱“囚徒詩人”。
討袁遇害
宣統元年(1909)冬,經譚延闓、龍璋等人聯保獲釋。出獄後到北京擔任《帝國日報》主編,發表了許多抨擊時政,痛悼先烈,鼓吹革命的詩文。武昌起義後,奔走於湖南、湖北之間,進行革命活動,先後在黎元洪、譚延闓的幕府中工作。1912年初在上海參與發起組織“民社”,創辦《民聲報》。後回湘奔祖母喪,返回上海時,國民社與統一黨合併為共和黨,反對同盟會的傾向更加明顯,寧調元登報脫離民社和《民聲日報》。不久赴廣東,出任粵漢鐵路總辦,任職期間,律己甚嚴,廓清積弊,雷厲風行,懲冶貪污。袁世凱竊奪臨時大總統權位後,他辭去總辦職,赴粵、皖、贛、湘會見陳其美、柏文蔚、李烈鈞、譚延闓,積極聯合東南諸省討袁力量,密商武力討袁大計。
袁世凱稱帝野心日益暴露,寧調元辭去鐵路總辦職務,由粵至滬、皖、贛,與陳其美、柏文蔚、李烈鈞等秘密協商,擬訂討袁計畫。民國二年2月,由南昌密電譚延闓等,指責袁世凱破壞共和,希望湘人團結一致,與各省協籌對付。宋教仁被刺,寧調元趕至上海會見孫中山、黃興,主張武力討袁。孫中山委任為秘書長。由黃興派赴武漢,參與策劃運動鄂軍發難。他認為二次革命如能在武漢首先發難,定能斬斷袁世凱的一翼,並推動東南各省武裝起義。4月,自請秘密去武漢。6月下旬,黎元洪突然派兵搜查《民國日報》報館,發現第二次革命有關計畫、文告。6月24日晚詹大悲決定提前攻打漢陽製造局,不克。不久,武昌南湖的炮兵營也相繼舉事,因寡不敵眾,全營覆滅。6月26日,寧調元與熊樾山在漢口德租界寶貴旅館同時被捕。7月5日,被引渡到武昌軍法局。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以反袁為主旨的“二次革命”爆發。8月4日,袁世凱下令將寧調元“在鄂就近訊明,按法懲辦”。9月25日,寧調元以“內亂罪”被殺害於武昌抱冰堂,年僅30歲。後歸葬醴陵西山。
北伐後,國民政府下令褒揚,稱“先烈士寧調元,賦性英毅,學術湛深,早歲奔走革命,屢瀕危難,矢志益堅。癸丑之役,聯絡長江各省密謀回響,尤著勛勤……”並撥款修墓建亭。于右任撰書碑文,柳亞子與傅熊湘編印《太一遺書》傳世。
人物年表
1883年(光緒九年癸未)一歲
8月22日(陰曆七月二十日)寧調遠出生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十二歲
由其父口授,讀《莊子》、《離騷》,略解大義。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十三歲
受業於本縣塾師劉師陶。初學為詩,有“五日一風十日雨,庭前喜放一簾春”之句。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十七歲
春,學塾毀壞,幾死於瓦石中。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十九歲
赴長沙參加府縣考試。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壬寅)二十歲
2月8日(陰曆正月初一)父寧子承暴病卒。
本年就學於醴陵淥江書院,從書院山長吳德襄學習訓詁考據。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二十一歲
春,與傅同學於淥江書院。
7月(陰曆閏五月)托傅?為其刪訂詩稿,編為《朗吟詩草》三卷。
寧調元為傅?《紉秋蘭集》題詩,有“詩壇請自今日始,大建革命軍之旗”句。
7月自醴陵赴長沙,進入省立明德學堂第一期速成師範班讀書。其時,黃興、周震麟、張繼、胡元談等人任該校教習,課餘常以“革命排滿”之說啟迪後講。寧受到影響。
秋,在長沙患痢疾,幾死。後回醴陵家中養病,賣田還債’家境中落。
1904年(光緒三十年甲辰)二十二歲
2月8日(陰曆癸卯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日俄戰爭爆發。
參加黃興、陳天華、李育仁、李洞天組織的革命團體大成會。不久,該會解散。
2月15日(陰曆癸卯年十二月三十日)華興會在長沙正式成立,寧調元入會。
10月24日(陰曆七月十六日)與黃興等集議於長沙小吳門正街東方講習所(秘密活動機關),時華興會謀在長沙舉義事泄,湘撫陸元鼎派兵抓捕。黃興得長沙聖公會長黃吉亭幫助,化裝潛赴上海。寧調元遇羅卒,以機警應付脫險。後寧與黃興繼續通訊聯絡。
冬,為廣播革命種子,倡辦淥江中學堂,請假回醴陵,興建校舍,奔走於醴陵長沙間,終於將學堂辦成。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巳)二十三歲
湖南省選派學生赴日本留學,寧調元亦在其列。途中經武昌,湖廣總督張之洞欲設酒餞行,示意學生行跪拜禮。寧堅決反對,得眾人贊成,此事終於取消。
東渡赴日,入早稻田大學學法學。
11月日本政府文部省公布“取締章程”(《關於許清國人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限制中國留學生的活動。東京中國留學生群起罷課。
寧調元參與組織反對“取締規則”大會,任文牘幹事,撰文進行宣傳,並與宋教仁、姚宏業、楊卓林等主張全體留學生歸國,以示抗議。
12月8日(陰曆十一月十二日)陳天華投日本大森海灣自盡。寧調元作詩哀悼。
年底,與同鄉姚宏業從日本歸國。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丙午)二十四歲
1月與姚宏業在上海虹口創設中國公學,容納歸國留學生。
下旬,反回湖南。
1月30日(陰曆乙巳年除夕)在長沙度歲。
1月至2月往來於長沙、醴陵間七八次。
春,在醴陵主持淥江中學校務,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暗中與洪江會會首李香閣、龔春台、宋弼唐等相聯絡。
4月6日(陰曆三月十三日)姚宏業在上海因中國公學校款不繼,困難重重,效法陳天華,自沉黃浦江。寧調元聞訊,與禹之謨等計議迎回姚、陳二人靈櫬,進行公葬。
5月6日(陰曆四月十三日)由易本羲主盟,加入同盟會。
5月20日(陰曆四月二十七日)長沙各界近千人在左文襄公祠舉行陳天華、姚宏業二烈士追悼大會。寧調元與禹之謨共同倡議,公葬二烈士於嶽麓山。
5月23日(陰曆閏四月初一)禹之謨、寧調元鼓動長沙各校學生上街,為陳、姚二烈士送葬。當日,數千學生穿白衣,持白旗,扶二烈士靈柩分兩隊繞市至嶽麓山下葬。禹、寧在葬儀上發表演說。
公葬後,湖南鄉紳多人至省上告,謂嶽麓山不能安葬墳塋,要求勒令遷葬。湖南學界在天心閣開會,集議對策。湖南巡撫感到為難,致電軍機處及學部請示辦法。
5月下旬-6月湖南省學務處札飾長沙、善化兩縣,命兩烈士家屬親友將兩烈士靈柩剋期遷葬。同時指責各學堂學生“任意出堂,遊行街市,開會喧囂”。後又告示,禁止學生開會演說,停課,私送傳單,宣稱要訪拿究辦“著名痞徒”。
7月17日(陰曆五月二十六日)湖南政治氣候惡劣,經友勸說,寧調元避離湖南,與禹之謨告別。旋赴上海。
8月10日(陰曆六月二十一日)禹之謨被捕入獄。
8月-9月(陰曆七月)得悉禹之謨被捕,乃變姓名,由滬抵江寧(今南京),過九江,至漢口,與革命黨人接洽,擬回湘救禹,為同志勸阻。
9月再次返滬,居住於租界內江蘇革命黨人機關“夏寓”。
10月上旬孫中山自西貢至日本,船舶吳淞口,因清政府防範甚嚴,不得登岸。寧調元與陳其美、秋瑾等到船上會見孫中山。
10月18日(陰曆九月初一)在上海陳家鼎等創辦《洞庭波》雜誌。本日第一期在日本東京出版,寧以屈魂、仙霞、辟支等名發表《仇滿橫議》等詩文多篇。該刊每期印數千冊,散布各省,特別流傳於萍瀏醴一帶。1910年1月更名《漢幟》。
因《洞庭波》鼓吹排滿革命,觸怒當道,江督端方下令拘捕寧調元,“偵卒數至”。
10月29日(陰曆九月十二日)再次浮海渡日。
避居日本期間,在中國同盟會總部,與張繼、胡漢民、汪兆銘、章炳麟等交往。
11月任《民報》幹事。擬續辦《洞庭波》,以宋教仁為總編輯,宋未允。
12月4日(陰曆十月十九日)萍瀏醴起義爆發。訊息傳至日本,同盟會開會謀回響。中旬,孫中山、黃興派譚人鳳、周震麟、寧調元等回國策應。
12月寧調元至滬,住謝誚莊之《競業旬報》社,與陳其美、秋瑾、楊卓林、李發群等密謀運動長江一帶會黨。
12月25日(陰曆十一月十日)與楊卓林握別。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二十五歲
1月2日(陰曆丙午年十一月十八日)與秋瑾握別,趕回湖南。至醴陵,時起義已失敗,覓萍瀏醴起義領導人龔春台不得,乃由株洲搭民船抵岳陽。在岳陽改乘小輪。
1月25日(陰曆丙午年十二月十二日)《漢幟》第二期發表其所撰《三合會討滿檄文》。
1月28日(陰曆丙午年十二月十五日)在岳陽被清軍水師營截獲。
寧作《巴陵縣署題壁》、《岳州被逮時口占十截》等詩。旋被押解至長沙。
1月至2日湖南臬署委員車某審訊寧調元數次,寧箕坐抗辯,自請上斷頭台,並作絕命詞。
至函傅?,告以“但坐地,不屈膝”,著有《碧血痕》一書,得一萬餘言。
醴陵廩貢生劉澤湘具呈力保,並言:“時局阽危,宜為國家惜人才。”醴陵知縣汪文溥詳呈上報。湖南省當局亦因無證據,將寧案暫且擱置。自此,寧調元坐獄三年。
2月起在獄中,上午閱子書,下午閱《漢書》,燈下閱《說文》及《後漢書》等,暇時並作詩詞。
3月在獄中委託劉謙、李隆建組織同盟會湖南支部。先是,一九零六年八月十日禹之謨被捕,同盟會湘支部因而渙散。寧調元自東京歸,受同盟會總部委託,組織湘支部。至此,始委託劉、李二人執行。劉、李與黎尚雯、劉勁、劉鉞、李振鍔、彭一湖、李劍農等集會於長沙妙高峰之捲雲亭,再建湘支部。
2月-3日在獄中立運動、讀書、習字、作文“自課四則”。堅持執行,平均每天讀書一百多頁。獄中三年,讀書達二千種。
4月6日(陰曆二月二十四日)作《清明日憶亡友姚競生》詩。
4月楊篤生主辦的《神州日報》於本月2日在上海創刊,寧調元在獄中作詩祝賀。
7月29日(陰曆六月二十日)陳去病在上海組織神交社,以聯絡文化界革命人士,並擬發刊《神交集》。
12月9日(陰曆十一月初五日)自此日起,第二次讀《漢書》,對史實、文字多所考求。
12月12日(陰曆十一月初八日)《長沙日報》發表其《去私利》一文。
12月19、20日(陰曆十一月十五日、十六日)在《長沙日報》上發表《論風俗之蠢》一文,批判奢侈、淫亂、賭博三風。
12月24日(陰曆十一月二十日)作自祭文。
12月26至28日(陰曆十一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在《長沙日報》發表《論開國會之宜緩》‘反對楊度等“煽惑湖南學界,聯名要求亟開國會”。
冬,以古近體詩若干首寄上海《國粹學報》報鄧實,請轉交高旭,作為《神交集》的稿件。
是年,1月5日禹之謨在靖州(今湖南靖縣)被絞殺。3月20日,楊卓林因謀刺端方在南京被害。7月15日,秋瑾在紹興就義。寧調元聞訊,先手作詩哀悼,成《嘆逝集》一卷。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戊申)二十六歲
1月12日(陰曆丁未年十二月九日)柳亞子、陳去病、高旭等十一人在上海醞釀組織文學團體南社。寧調元聞訊後,作《南社序》(初稿),主張繼承明末?社、復社等團體遺風,創作反映清末時代特點的作品,文稱:“哀樂感於心,而詠嘆發於聲。斯編何音?斯世何時?海內士大夫庶幾曉然喻之,而同聲一慨也。”
2月5日(陰曆正月初四)在獄中抄錄日本社會黨人幸德秋水詩,並和作。
4月在獄中讀明中葉人楊繼盛《苦陰雨》詩,並和作。
5月16日(陰曆四月十七日)致書高旭,論及《南社》編輯方針,主張“添論著一門,專述歷代詩運之盛衰及其源流;添傳記一門,專為歷代詩人作小傳”。
6月1日(陰曆五月十三日)本日為明抗清英雄陳子龍投水就義日,南社詩人陳去病、高旭紛紛作詩悼念,寧調元亦有和作。
7月19日(陰曆六月二十一日)在《競業旬報》第十二期上發表《釋臣》一文,借文字學宣傳反封建思想。
是年,致書章太炎,調解同盟會內部矛盾。
1909年(宣統元年己酉)二十七歲
5月將在獄中研讀《莊子》所作札記,編成《莊子補釋》一卷。
7月7日(陰曆五月二十日)作《莊子補釋》自序。
是年,在獄中尚寫成《說文廣義正》、《廣說文廣義》,“於前人解釋之訛、斷句之謬、傳寫之誤,頗有訂正處”。
11月1日(陰曆九月十九日)經文斐等奔走營救,並經長沙人陳文瑋與按察使陸鍾琦、知府汪鳳池疏通,最後由譚延闓、龍璋等聯名具結,寧調元於本日出獄。
出獄後,客居於龍璋處,後家居數月。
11月13日(陰曆十月初一)南社在蘇州虎丘召開成立會,到社員十七人、來賓二人。寧調元未能與會,致書高旭云:“南社有成立之望,慰甚。明春重聚時,必當來一會也。”
1910年 (宣統二年庚戌)二十八歲
3月17日(陰曆二月初七)應前明德學堂師長陸鴻逵之召至北京,任《帝國日報》總編輯,負責編纂緊要新聞、中央及地方新聞、時評、叢話、文苑等欄目。在長沙獄中完成的《碧血痕》,至此連載於該報,改名《太一叢話》,其他欄目尚有《我之言》、《時事小言》、《議場談屑》、《滑稽新聞》等,以一事一議的雜文、小品文或三言兩語,抨擊時政。
7月 致書高旭,告以“南社同人詩,弟擬擇尤登載報端”。
9月10日(陰曆八月初七)致書柳亞子,辭謝南社文選編輯員一席。10月11日,再辭。
10月清廷所設資政院正式成立。雷震等運動各報套紅印刷,以示慶祝。《帝國日報》與《國民》、《帝京》、《中國》等報均嚴加拒絕。
自資政院開院,寧調元以記者身份,每日必往旁聽,將所見所聞寫成幽默小品,以“議場談屑”為題發表,揭露議場上種種醜態怪事。
11月御史胡思敬參劾《帝國日報》肆意譏諷,蔑侮大臣,對朝廷禮帛有大不敬行為,提請清政府嚴行查辦。肅親王善耆囑報界公會調停。後以《帝國日報》登有“花叢新聞”,謂有傷風化,罰洋五十元銷案。胡思敬仍致函善耆,謂非封報館、拿主筆不可。
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二十九歲
1月患外感,住入內城醫院,每日仍為報紙寫作。
1月10日(陰曆庚戌年十二月初十)致函柳亞子,提出:“開國會之期已近,吾人當即組織政黨,預備競爭選舉。”
2月至7月在《帝國日報》上辟《是是非非》欄,抨擊時政。
5月24日(陰曆四月二十六日) 在《帝國日報》上發表《詰問盛宣懷》一文,抨擊盛宣懷宣布的鐵道幹線國有化政策。
6月19日(陰曆五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填寫《南社入社書》。
9月四川保路運動爆發,都督趙爾豐製造成都血案,又電奏清廷,推脫掩飾罪責。當時北京各報均作新聞轉錄。唯《帝國日報》於發表時冠以《趙爾豐一面之詞》的標題。
先是,數月前京師審判廳即藉故傳訊《帝國日報》發行人。發行人依據報律、法部奏定審判章程和各級檢查通則等,據理力爭,事仍懸擱。此時,又復因登載趙爾豐電問題,由地方檢查廳票傳發行人,擬罰《帝國日報》款五十元。
9月22日(陰曆八月初一)北京外城警廳傳訊《帝國日報》發行人,質問使用《博學多才爾豐一面之詞》的標題是何用意。發行人據理力爭,謂確係一面之詞,且對該電並未褒貶。警廳將其拘留關押。
9月23日(陰曆八月初二)北京各報會議,即刻具稟將《帝國日報》發行人保出,警廳將此案移交地方審判廳。
10月上旬北京報界公會公推寧調元附赴東實業團去日本考察。赴東實業團定於10月11日(陰曆八月二十日)在上海會齊,寧調元於10月上旬南下至滬。
10月10日(陰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爆發。
10月22日(陰曆九月一日)長沙起義,湖南宣布獨立。
10月31日(陰曆九月十日)湖南立憲黨人發動兵變,焦達峰、陳作新被殺,譚延闓繼任都督。寧調元至湘後,被譚延闓聘為秘書。
12月寧調元被任命為湘省駐滬特派員。為革命事,數電譚延闓獻策,並擬赴粵聯絡。本月25日,譚延闓電寧,謂“胡都督(漢民)前已來滬,毋庸往粵。湘軍甚緊要,請速來為盼。”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壬子)三十歲
1月1日(陰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1月16日孫武、劉成禺、譚延闓、藍天蔚、吳敬恆等人發起,在上海成立民社,擁黎元洪為黨魁,提出擁護共和,保障民國,但主張遷都武昌,與南京臨時政府相齟齬。其時正值南北議和期間,寧調元作為譚延闓的駐滬特派員,參與發起民社。
同時,致書柳亞子,動員他加入民社。
2月8日(陰曆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因淮南南社社員周實、阮式被害事,與高旭、雷昭性、柳亞子、朱葆康、沈礪聯名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孫中山,要求將罪犯清縣令姚榮澤歸案訊辦。
2月14日(陰曆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致書柳亞子,邀他至《民聲日報》任事。
2月20日(陰曆正月初三)民社機關報《民聲日報》在上海創刊,寧調元任總編纂,以大一為筆名發表發刊詞。
2月24日(陰曆正月初七)在《民聲日報》上發表《國都評論》一文,主張建都武昌。
2月25日(正月初八)在《民聲日報》上刊出啟事,謂因祖母病故,奔喪歸里,本報總編纂一席,請人代理。
2月28日(正月十一日)參加民社本部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談話會,講座該社提倡軍國民教育,採用貿易保護政策,擴張海陸軍軍備,主張鐵路國有等四條政綱。
同日,在《民聲日報》上發表《國都評論(之二)》一文,針對當時南北兩方關於建都北京還是建都南京之爭,提出:“非調停南北,折衷武昌,無以息兩造之爭。”
2月29日(陰曆正月十二日)因祖母病故,奔喪回湘,報事由楊德鄰、汪文溥繼任。
4月為三佛鐵路支路公司總辦人員任命事,湖南省與廣東省發生糾葛。湘路公司與譚延闓分别致電廣東都督陳炯明,決定改推寧調元為總辦。不久,寧赴粵就任三佛鐵路總辦職。
8月6日(陰曆六月二十四日)本年五月,民社全咬牙於共和黨。該黨擁護袁世凱,反對同盟會。寧調元本日登報脫離民社所併入之共和黨,同時聲明與《民聲日報》早已脫離關係。
5月至8月就任三佛鐵路總辦後,整頓路務,清查積弊。
寧“對於舞弊私人,每發奸摘尤,不少假借。公餘組織南社粵支部,與鄧萬歲、蔡守、黃節、謝英伯諸人飲酒賦詩,互相唱和,遍游廣州附近石門、昌華、白雲諸山。
8月上旬由粵至滬,勾留數日,8月9日返粵。
8月15日(陰曆七月初三)袁世凱槍殺武昌首義元勛張振武、方維。寧調元激憤異常。
11月28日(陰曆十月二十日)由粵抵滬,住上海第一行台葉楚傖處。
冬,在滬、皖等地與陳其美、柏文蔚商討反袁計畫。
1913年(中華民國二年癸丑)三十一歲
1月8日(陰曆壬子年十二月初二日)因選舉《南社》編輯員問題上的矛盾,柳亞子於上年10月28日退出南社。本日,寧調元致函柳亞子,對他出社之舉不以為然。隨後,在上海召集談話會,一致推舉柳亞子為南社社長,兼充編輯。
1月13日(陰曆十二月初七日)致函柳亞子,告以談話會情況,並稱:“如再拒絕,實非同人所望於兄也。”
1月工資 在上海連線江西都督李烈鈞電,催促入贛商量政事。
1月底至2月在南昌,與李烈鈞商定粵、湘、贛、蘇、皖、閩等七省聯合討袁計畫,被李聘為都督府名譽顧問。
1月31日(陰曆十二月二十五日)致書文斐,訪問譚延闓是否已發出抗議袁世凱扣留江西軍械文電,認為非多數都督抗議,斷難挽回。
2月1日(陰曆十二月二十六日)致電譚延闓、龍璋、周震麟、陳家鼎、仇鰲、文斐等人,言及“總統(袁世凱)違法失政之事,無日無之,擢髮難數”,指責袁世凱“破壞共和,雖趙匡胤黃袍尚未加身,而拿破倫雛形畢具”。建議“湘人上下團為一氣,與各得力省分協籌對付之法。”
同日,致電國民黨粵支部鄧慕韓、陳耿夫、葉夏聲、江淑穎並轉廣東都督胡漢民,力主“東南起義各省聯為一氣”,協籌對付袁世凱的辦法。
2月6日(陰曆正月初一)在南昌江西都督府內度歲。
2月離贛返湘,與譚延闓、周震麟、黎尚雯、程潛、文斐、劉承烈、陸鴻逵、易宗羲、文經緯、伍任鈞等計議整頓湘政及集中黨內力量辦法。
3月20日(陰曆二月十三日)宋教仁在上海北火車站被袁世凱派人暗殺,次日去世。
同月下旬,有人勸寧調元養晦東瀛,譚延闓原提供千金為路費,寧不為所動。
寧調元星夜走滬,會見孫中山、黃興,力言東南各省已趨一致,袁世凱自絕於民國,建議迅速舉兵,北定中原。
4月至6月,由李烈鈞發起,贛、皖、湘、粵、閩五省都督秘密聯盟,在黃興主持下,準備反袁鬥爭。決定由黃興總管其事,寧調元參與秘書工作。擬定贛軍為第一軍,粵軍為第二軍,湘、鄂、豫聯軍為第三軍,以與蘇、浙、皖、閩、川各軍相策應。
寧調元認為武漢為南北樞紐,袁世凱、黎元洪已聯合一氣,擬深入該處發動討袁。經請示黃興,黃乃派寧調元和熊樾山秘密赴武漢,組織鄂省革命機關。
6月26日至漢口與熊樾山在漢口德租界寶貴旅館同時被捕。
9月25日,寧調元以“內亂罪”被殺害於武昌抱冰堂。
代表詩作
【早梅疊韻】
奼紫嫣紅恥效顰,獨從末路見精神。
溪山深處蒼崖下,數點開來不借春。
【感懷】
十年前是一重囚,也逐歐風唱自由。
複雜世仇盟玉帛,提三尺劍奠金甌。
丈夫有志當如是,豎子誠難足與謀。
願播熱潮高萬丈,雨飛不住注神洲。
【獄中聞楊卓林被捕感賦】
容忍須臾更待誰?零丁狐兔有同悲。
縱橫海內皆偵騎,充斥獄中半故知。
九死東門喪家狗,重鐫北宋黨人碑。
冥濛莫問蒼天意,夜雨孤燈續楚辭。
【武昌獄中書感】
拒狼進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場。
豈獨桑田能變海,似憐蓬鬢已添霜。
死如嫉惡當為厲,生不逢時甘作殤。
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劇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