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釋義
寒濕hánshī
weather] ∶寒冷空氣和潮濕
穿衣以禦寒濕
[cold-dampness]
疾病相關
古代醫書解釋
病證名。指傷於寒濕而致的病證。《素問·調經論》:“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營血泣,衛氣去。”《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則謂:“寒濕之氣,持於氣交,民病寒濕,發肌肉痿,足痿不收,濡瀉,血溢。”又:“感於寒濕,則民病身重胕腫,胸腹痛。”《傷寒指掌》卷四“脈沉遲而濡,身無熱,但吐瀉,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或手足疼痛者,為寒濕,宜分滲兼溫中,胃苓湯加炮姜、木瓜、重者,加附子。”產生原因
濕寒多為脾虛導致。若體外空氣潮濕寒冷便會導致人體脾虛並且出現濕寒之證,人體內便會有濕寒之邪了。1、寒濕之邪停留在經絡,關節部位,要用祛風濕通絡的藥物。中藥藤類多具有此種功效;還要根據身體上下肢的不同,選用不同的中藥,如羌活一般用於上肢,獨活多用於下肢。
2、寒濕之邪停留於臟腑,要選用入臟腑的化濕或者燥濕藥。如藿香、陳皮、半夏、厚朴等。
3、寒濕之邪用藥,還要看引起寒濕的具體病因。寒濕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多由於外感六淫之寒濕;內濕多由於臟腑陽氣不足,尤其是脾腎陽虛導致的內濕。外濕宜祛邪,內濕要溫補臟腑之陽氣。
若要解決濕寒之邪,便需祛濕溫中。在飲食上不要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傷脾加重濕寒。 用山藥50克、薏米250克、茯苓30克熬粥,在上午9:00服用,可健脾益氣、祛濕昇陽。堅持服用可令人體內濕寒之邪消失。
寒濕症狀:
面色發白、發青、發暗、發黑代表體內可能有寒。顏色越是發暗,就代表寒濕越重。
1、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濕。
2、反覆的口腔潰瘍,代表體內有寒。
3、口臭時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
4、咳嗽時痰是稀白的,代表體內有寒。
5、流清鼻涕,代表體內有寒。
6、流出的汗是涼汗,代表體內有寒。
7、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代表體內有寒。
8、感冒發熱時渾身感覺冷,代表體內有寒。
9、經常腹痛、腹瀉,代表體內有寒。
10、臉上長痘和斑,代表體內有寒。
11、長濕疹、牛皮癬、白癜風,代表體內有寒。
12、手、腳長年冰冷,代表體內有寒。
13、腳踝浮腫,代表腎虛、腎寒。
14、四肢關節疼痛、頸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狀,代表體內有寒濕。疼痛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內寒濕越重。
寒濕病症解析
為什麼寒重反而會引起“火”呢?前面介紹過,身體內的寒重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傷腎,引起腎陽不足、腎氣虛,造成各臟器功能下降,血液虧虛。腎在中醫的五行中屬水,水是灌溉、滋潤全身的,當人體內這個水不足時,就如大地缺水一樣,身體會幹燥。臟器也是一樣,每個臟器都需要工作、運動,這種運動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潤,就易摩擦生熱。最典型的是肝臟,肝臟屬木,最需要水的澆灌,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顯。如果給肝臟足夠的水,讓肝臟始終保持濕潤的狀態,它就不可能幹燥,就不會有火。還有頭面部也是最容易上火的部位。因為腎主骨髓、主腦,腎陽不足、腎氣虛時髓海就空虛,遠端的頭部首先出現缺血,也就是“缺水”了,自然反應的就是乾燥的症狀,如眼睛乾澀、口乾、舌燥、咽乾、咽痛等。再加上口腔、咽喉、鼻腔、耳朵又是暴露在空氣中的器官,較容易受細菌的感染,當頸部及頭面部的血液供應減少後,這裡的免疫功能就下降,會出現各種不適,這樣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體炎、中耳炎的機率就會增加。又由於沒有充足的血液供應,各種炎症很難治癒,就會反反覆覆發作,成為各種長期不愈的慢性病,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
當現代人不分季節大量誤吃各種寒涼的瓜果蔬菜後,當人們在夏季長期使用空調後,當女士們為了顯示身材儘量少穿衣服後,大量寒濕正悄然進入體內,自然腎火就越來越不足,虛火就越來越大。而目前普遍都採用瀉火、清火、降火的寒涼藥物進行治療,這就使得寒上加寒、虛上加虛,越治火越大。
驅寒濕的方法
方法一
1、生薑大棗茶 大棗25~30克,生薑10克,紅茶0.5~1.5克。 將大棗加水煮熟晾乾。生薑切片炒乾,加入蜂蜜炒至微黃。再將大棗、生薑和紅茶葉用沸水沖泡5分鐘即成。每日1劑,分3次溫飲食棗。生薑驅寒,紅棗補血。2、薏米紅豆粥 一是薏米,一是紅豆。不需按什麼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乾淨後放在鍋裡面加水熬。熬好後就是去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切忌放大米) 祛除體內的濕寒,方法非常簡單,這兩個能當茶喝,能當飯吃,而且能解決大問題的。
"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食物的性味與體質的寒熱有著密切的關係,食物的性 味須與體質屬性相適應,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因為不同的症候有不同的飲食禁忌。
因地制宜。
冬吃羊肉、牛肉、火鍋較好,而開著暖氣吃冰淇淋、喝涼飲料不好;
早上是一天的開始,人體生理功能剛要開始旺盛,不要吃寒涼性食物來鎮靜它;
晚上少喝啤酒,因為啤酒屬寒性的,喝到胃裡,中樞神經會把冷的信息傳遞到脊柱,容易出現腰酸背痛。 因人制宜。
寒性體質的人要多挑溫熱性食物,它們具有溫中、補虛、助陽、驅寒的作用,能改善其已衰退、沉滯、萎縮、貧血等症狀。 另外,適量食用辣味食物,散寒且刺激內分泌,尤其性腺;酸性食物,收斂、生津益陰,防止濕氣聚集體內。
方法二
湯類: 參茸山海 原料:人參、鹿茸、牛鞭、裙邊製作:
1.把牛鞭洗淨,切花刀,過水;水發裙邊切成塊,過水備用。
2.鍋下清湯,放入鹽、牛鞭、裙邊、鮮人參、鹿茸,開鍋後盛盅上蒸鍋蒸3小時即可。
五味扣素鮑 原料:五味子、百靈菇、銀耳、濃湯、鮑汁
製作:
1.百靈菇修成鮑魚形狀,加入鮑汁上小火煲4小時後,放入五味子再煲1小時,出鍋入盤用原汁打薄欠淋在素鮑上。
2.銀耳入濃湯蒸30分鐘,下鍋調味打薄欠澆在素鮑的四周,用枸杞和豆苗點綴其上。
蓯蓉老壇兒 原料:鮮肉蓯蓉、魚肚、遼參、魚翅、鮑魚、濃湯
製作:
1.蓯蓉洗淨,切成象眼塊,入濃湯小火煲20分鐘。
2.魚肚、遼參、魚翅分別泡發後,加入蓯蓉濃湯中,小火煲10分鐘,再下蚝油調味,打薄欠盛入紫砂盅即可。
1.進補不要過量,過量會傷身,溫熱性補藥一餐中不要超過3種。如一人用,最好一次一盅或一小碗即可。因為補是為了幫助陽氣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身體需要逐漸吸收,慢慢達到陰陽平衡。特別注意:人參、鹿茸、肉桂不適合高血壓及腦血管硬化的人食用。
2.久病虛寒的人,往往虛不受補,可從粥、湯上做文章,但要清淡。澱粉類食物少吃,因為不易消化。
3.寒性體質的人,多吃一些芳香食物,比如桂花、香菜、香椿等,另外晚上喝八寶粥也是不錯的選擇,可自行選配。堅持一個月後,面色會紅潤起來,腹痛腹瀉消失,人也漸漸不怕冷了。
還有說堅持每天晚上用鹽水泡腳,因為鹽可以除濕。
方法三
刮痧或者拔罐這個方法比較專業一點,最好請專業的醫生或者按摩師幫你去做。
方法四
運動直到出汗為止。這個方法是最直接,最簡便,也是最省錢的方法。根據個人體質,適當運動方式,而且不可過量,產生副作用
注意:食療和物理療法都可以試試。如果過重,需要去醫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