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鹽類沉積

中國印支期前即早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質時期,其鹽類沉積的總體特點可以概括為"五期兩型"。

"五期",即5個重要的成熟期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三疊紀。

"兩型",即兩個主要的海相鹽類沉積類型A類和B類。A類蒸發岩系的上、下均為碳酸鹽岩,B類蒸發岩系的上、下以碳酸鹽岩係為主,但向蒸發鹽層過渡部位有泥灰岩、泥岩、粉砂岩等陸源碎屑岩層分布。這兩種置位方式或剖面結構類型,比較鮮明地反映了蒸發岩系發育的大地構造背景和海陸關係等古地理條件。A類蒸發岩系一般位於穩定的大陸板塊的克拉通盆地里,為地表平坦的陸表海和內陸棚海區。B類蒸發岩系一般發育於大陸板塊邊緣的裂谷斷陷盆地里,海灣或毗鄰古陸的淺水陸棚帶等,盆底構造活動性大。在巨型蒸發盆地中,有時從古陸邊緣到遠離古陸的陸棚帶,由B類蒸發岩系逐漸過渡為A類蒸發岩系,或表現為A、B兩類蒸發岩系的上、下旋迴變化。

簡介

中國印支期前即早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質時期,其鹽類沉積的總體特點可以概括為"五期兩型"。

"五期",即5個重要的成熟期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三疊紀。

"兩型",即兩個主要的海相鹽類沉積類型A類和B類。A類蒸發岩系的上、下均為碳酸鹽岩,B類蒸發岩系的上、下以碳酸鹽岩係為主,但向蒸發鹽層過渡部位有泥灰岩、泥岩、粉砂岩等陸源碎屑岩層分布。這兩種置位方式或剖面結構類型,比較鮮明地反映了蒸發岩系發育的大地構造背景和海陸關係等古地理條件。A類蒸發岩系一般位於穩定的大陸板塊的克拉通盆地里,為地表平坦的陸表海和內陸棚海區。B類蒸發岩系一般發育於大陸板塊邊緣的裂谷斷陷盆地里,海灣或毗鄰古陸的淺水陸棚帶等,盆底構造活動性大。在巨型蒸發盆地中,有時從古陸邊緣到遠離古陸的陸棚帶,由B類蒸發岩系逐漸過渡為A類蒸發岩系,或表現為A、B兩類蒸發岩系的上、下旋迴變化。

寒武紀鹽類沉積特點

1989年在油氣探井中,於四川瀘州,永州、江津的寒武系中發現石鹽層,使四川盆地成為中國首例發現寒武系石鹽的地區,也填補了中國寒武紀成鹽的空白。

四川盆地位於上揚子台地的西北部。寒武紀上揚子台地在古老基底構造控制下,承襲了震旦紀古構造、古地理格局,而開始發展演化,台地西側為強烈活動的康滇古陸,南有牛首山古陸,北為漢中古陸,東南為江南古陸和相對隆起的生物礁,其間是廣闊的台盆海硫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在乾旱氣候條件配合下,有利於鹽類沉積進行,形成由台盆邊緣向盆內指示海水鹹化程度依次增高的岩相分帶。由於受北東方向斷裂構造控制,成鹽盆地在其間成狹長狀展布。

盆地寒武系的沉積為一套海相碎屑岩、碳酸鹽岩及少量蒸發岩組合,總體經歷了從盆地碳質泥岩相-台地碳酸鹽岩相-潟湖-鹽湖蒸發岩相的沉積演化過程。在下寒武統的清虛洞組和中寒武統的石冷水組中,發育有較好的海退沉積序列,石鹽層厚,分布範圍廣。下寒武統清虛洞組成鹽盆地主要展布於瀘州一帶,其長約500 km,寬120 km左右,面積約6 × 10km。而石鹽分布於該成鹽盆地南段的永川一帶,分布面積約2 × 10km。據永川東深1井和江津7井鑽探資料,石鹽層埋深4800餘米,累計厚度均在100m以上,但向北至鄰水3井,厚度則急劇變薄至10餘米,反映石鹽層厚度變化大。分析原因,除沉積因素外,可能與構造形變有關。中寒武統石冷水組石鹽分布僅見於瀘州附近的瀘縣陽深1井,石鹽層累計厚度僅20 m,分布範圍局限,埋深則達5000餘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