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寒凝大地 血灑中華》是一篇懷念革命烈士王振忠的長篇傳記文學。作者是革命烈士的後代王克煜。新中國成立40周年前夕,和王振忠一起學習戰鬥過的幾個老同學、老同志回憶起他,無不敬佩,願把他少年青年時代的讀書、生活、革命事跡寫下來,於是大家互通書信,湊起一摞厚厚的資料,作者王克煜作為王振忠的晚輩義不容辭地將烈士事跡整理下來。第一稿完成於1988年11月,編入1990年出版的圖書《泰山之光》。之後,作者根據王振忠的戰友回憶多次修改,此稿於2012年2月大幅精簡修改後定稿,在2012年3月24日《泰安日報》發表。
內容簡介
傳記文學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自然的“小領袖”,第二部分兒童團的好團長,第三部分敵占區的“小延安”,第四部分走向革命戰場,第五部分與妻生死離別,第六部分熱血灑江南。文章從王振忠孩提事寫起,直到烈士壯烈犧牲。文章以文學的手法通過戰友、老人們的回憶,再現了烈士的一生經歷,及英勇獻身革命事業的過程。王振忠,山東省肥城市桃園鎮屯頭村人,生於1929年農曆正月。父親是山東抗日開明人士王清坤,大伯也是山東抗日開明人士王清東。1934年在本村上學,1943年因全家進行抗日活動,全家20多口人被鮑興三逮捕,他投奔解放區。就讀冀魯豫邊區第四中學,1947年編入第二野戰軍“幹部團”,隨劉鄧大軍南下,同年6月30日過黃河,後編入二縱五旅進入大別山區。1947年秋先後任安徽省金寨一區區長、金寨區副區長、金寨區區長兼區隊長。1948年2月在安徽省六合地區金寨城南畢家灣戰役中,為掩護縣府隊伍突圍而壯烈犧牲,年僅19歲。
作品評價
王振忠雖然犧牲64年,但他為祖國解放英勇獻身的精神,永遠迴蕩在神州大地上,鼓舞著人們熱愛自己的祖國,勇敢地去建設和保衛我們的社會主義江山。許多和王振忠一起學習戰鬥生活過的老同學、老同志以及家鄉老人們回憶起王振忠,無不自豪與敬佩,也深感痛惜。“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後人淚沾巾。”此文通過對王振忠烈士的回憶,以此紀念那些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建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
作品原文
寒凝大地 血灑中華
——紀念革命烈士王振忠
王克煜
【導讀】值此清明節來臨之際,我們刊發懷念革命烈士王振忠的文章,以此紀念那些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逝世的革命先烈。王振忠,1929年生於肥城市桃園鎮屯頭村,是山東著名抗戰開明人士王清坤、王清東的子侄。1943年參加革命,1948年犧牲在安徽省金寨縣,年僅19歲。建國40周年前夕,曾和王振忠一齊學習戰鬥過的幾個老同學、老同志、回憶起他,無不敬佩,願把他少年青年時代的讀書、生活、革命業績寫下來,於是大家互通書信,湊起一摞厚厚的資料,作者作為王振忠的晚輩義不容辭的將烈士事跡整理下來。第一稿完成於1988年11月,後根據他的戰友回憶多次修改補充,此稿於2012年2月大幅精簡修改。
【正文】
炮火連天,黎明時、魔宮驟裂。殘敵竄,絲絲驚恐,聲聲淒切。架起機槍橫掃射,荒郊撒遍敵人血,恨凶頑,一身殉國軀,千秋業。
江南雨,桃花血,悲先烈,傷永訣。看紅旗招展,大軍連捷。熱淚盈眶迎解放,天翻地覆後輩傑。祭英靈、肅立面泰山,蒼松謁。
——滿江紅·悼念王振忠烈士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一個山清水秀的美麗村莊,這個村莊就是屯頭鎮,現在改鎮叫村,成了肥城市桃園鎮駐地村,是泰安市最大的行政村。全村有耕地7000畝,人口5790人,其中黨員132人,歷史上遠近聞名。在村東南面,就是山東著名抗戰開明人士王清東、王清坤兩兄弟的家。
1929年,革命烈士王振忠就出生在這個革命的大家庭里。因為是舊曆正月,故小名叫“新正”,又名王緒國。1934年,剛剛5歲的王振忠被父親送到本村上學,1943年因其長兄肥城縣敵工部長王振毅進行抗日活動,全家被敵人逮捕,他投奔解放區,在冀魯豫邊區第四中學上學,1947年編入第二野戰軍“幹部團”’隨劉、鄧大軍南下,同年6月30日過黃河,後編入二縱隊五旅進入大別山區。1947年冬任安徽省金寨縣一區區長,秋擔任金寨區副區長,一個月之後擔任區長。l948年2月,在安徽省六合地區金寨城南畢家灣戰役中,為掩護縣府隊伍突圍而壯烈殉國,犧牲時年僅19歲。這位風華正茂的愛國青年,為了中國人民的事業,結束了短暫的一生。自然的“小領袖”
王振忠5歲時在本村“三爺廟”上國小,他長得身材魁梧,方頭大耳,比同齡的同學高半頭,白白的臉,一雙機靈的眼,顯得漂亮,聰明。他很勇敢,但也很頑皮,有時也很固執;他不畏強暴,遇事敢於承擔責任,因此,小夥伴們都很歡迎他。在國小一至四年級同學中,他雖年齡小,但很受同學們擁護。
“三爺廟”國小內,廟後面有6間教室,門前有三摟粗的一棵大國槐,枝葉照滿整個庭院,大概是1937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有的同學發現教室屋檐下牆洞裡有一對兒麻雀生了窩小麻雀,天天唧唧喳喳飛來飛去,這對同學們很有誘惑力。
一天下午,趁老師外出,大家商量決定摸麻雀,用6個同學搭人梯上牆,3個大點的同學在底層,2個同學在中間,足踏著肩,第三層是他一個人,只見他一手抓住槐樹枝,一手往麻雀窩裡摸。當時,還派兩名同學在大門口放哨,如發現老師回來,敲門傳訊。他剛抓出一隻小麻雀遞下來,正想再摸第二隻,突然,放哨的同學還未來得及敲門便喊了一聲“老師回來了!”隨從門口跑進來。摸麻雀的同學,呼啦散了,先是底層的三個同學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跑了,二層的兩個同學摔了個仰面朝天,爬起來也跑了,全班同學都為三層的振忠擔心。可只見他兩手抓住了樹枝。懸在了空中,老師跑到樹下,叫他慢慢鬆手,用雙臂把他接下來。
這把老師嚇了一大跳,真生氣了。這位老師姓張,名玉軒,是本縣六區錢莊人。40歲左右,教書倒也認真,但思想比較守舊,主張嚴師出高徒,一般學生寫錯了字要打手板,違犯紀律要打屁股,集體違犯校規要處罰“首犯”。這次摸麻雀,別人跑了,抓到的只有他一個,追查“首犯”,理應從他開始。張老師在同學們面前,用打屁股的大板子指著他問道:“王振忠,你只要說出誰是領頭的,便沒你的事。”老師一連喊了七、八遍,他沒吭聲。老師急了,叫他趴到板凳上打起屁股來。一下、兩下,一直打到十幾下,他還是不吭聲。老師再問他:“誰是領頭的?”他還是搖搖頭,不吭聲。
老師問急了,他只回答了一句:“領頭的是我自己。”把張老師氣得團團轉,無計可施,只好罷休。
從這以後,他在同學們中,迎得“硬漢子’、“有勇氣”的美名,他成了自然的“小領袖”。
柳綠花紅,鶯歌燕舞,一片勃勃生機的家鄉,在“七七”事變的第二年春被日本鬼子占領了,年齡滿10歲的王振忠成了抗日兒童團骨幹分子。這時他已進入屯頭村當鋪完小上學。這個學校是當時屯頭鎮抗日兒童團活動的中心地,他當上了兒童團團長,天天抗著紅櫻槍在校內操練隊伍,教唱抗日革命歌曲,他在隊前打拍子指揮唱歌,非常活躍。他領導的兒童團,會唱《義勇軍進行曲>、《到敵人後方去》、《打到鴨綠江邊》等10多首革命歌曲。每次縣、區開大會賽歌,他指揮的兒童團,總是勝利者。
他領唱歌曲或領呼口號都是認真的,對日寇充滿著無比的仇恨。有一次,在屯頭集上宣傳時,當歌唱到“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時,手中的木刀一揮舞,碰在一個趕集聽唱歌的60多歲的老大爺頭上。大爺哈哈笑著說:“你這兒童團,把我當成日本鬼兒了……”
當時,兒童團不但唱歌進行抗日宣傳,還抗著紐櫻槍幫助自衛隊站崗放哨捉尋漢奸呢。有一次,他領著兒童團員,在屯頭村北門站崗,捉住了一個縣城裡鬼子派來的探子,把他交到抗日鎮公所,受到了鎮政府領導的表揚。
1939年的冬天來得特別早,十一月下旬就下了大雪。泰西抗日根據地相繼被日寇占領。王振忠的家鄉屯頭鎮,日偽軍也按上了據點,肥城至平陰城公路兩側挖了封鎖溝,按上了碉堡。敵人天天清剿掃蕩,屠殺抗日軍人、幹部,迫害抗日家屬民眾,有的用洋狗咬死,有的把人殺害了,把人頭掛在村頭樹上示眾。鄉鎮政府完全白化,偽鎮長、保長經常帶領日偽軍到抗日家屬和民眾家捕人,甘特漢奸便衣時時出現在街頭巷尾。
王振忠面對敵人的暴行,時局的惡化,和一切革命者一樣,沒有被嚇倒,進行抗日活動的意志更堅定了。從1910年到1943年2月,他和兩個哥哥王振魯、王緒齋在屯頭鎮當鋪完小上學,密秘進行抗日活動。
他的大哥王振毅,於1937年參加抗戰工作,先任抗日區長,後任肥城縣委敵工部部長。他的家離日偽據點不足一公里,但大哥經常領著當時抗日縣政府的吳力踐、徐麟村等一些領導人晚上來家活動。家裡只要一來人,他就和家人一齊活動:一是放哨,二是傳遞情報。有一次他赴潘莊送情報,一出村被敵人發現追去,因為是晚上,他順著金線河溝跑了一段,巧妙地伏在土坑裡,躲過了敵人,勝利完成了任務。當時縣政府領導,拍著他的肩頭高興地說:“你真是個抗日的小英雄!”
敵人為破壞抗日活動,逮捕抗日人員。設在屯頭鎮內的幾個狗特務,都是本村人。他們象狗一樣,天天圍繞著抗戰人員的家宅活動,對抗日的同志造成極大的威脅。他自己偵察準確了,便向肥城縣府領導報告,抗日縣政府把他們抓起來鎮壓了。這件事對屯頭鎮的漢奸,具有震懾性的作用,對抗日活動影響是很大的。他上學的當鋪完小,雖然是日偽區政府辦的,但教師都是愛國者,又加王振忠等一夥同學抵制,日語課始終未上。日本規定的語文、修身等“大東亞共榮”漢奸文化也沒上,換上的是《木蘭詞》、《古文觀止》,岳飛和文徵明的《滿江紅》、《史可法守楊州》等課目。
肥城縣抗日政府領導安排他在學校中串連一部分同學在課餘時間進行密秘抗日宣傳,進行反法西斯形勢教育。如“蘇德戰場”、“百團大戰”、“日本襲擊珍珠港”等,鼓舞抗戰必勝的信心,這些新聞,很快通過學生的口傳向社會。
他在大哥的幫助下,組織了一個10多個同學參加的讀書會,讀革命書籍,進行革命理論的學習。書是他從抗日領導同志手中借到的,由他一人一人單線傳遞,還規定不許外傳的紀律。閱讀的有毛主席寫的《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整頓三風》,還有解放區《合理負擔、減租減息政策》等。當時對培養抗日幹部、鼓勵同學參加革命產生了很大影響。在當鋪學校參加讀書會的同學有桑毅修、曲子玉、王振魯等十二三人。他們受到革命教育,先後逃出日寇鐵蹄的統治,陸續奔赴解放區,走向抗日戰場。
屯頭鎮當鋪完小,雖然在日偽占領下,由於不少同學是抗日幹部子弟,又加上王振忠為首的一夥進步同學進行抗日活動,抗日空氣極其濃烈,活動一直不斷,所以有“小延安”之稱。
1943年3月,是王振忠家遭大難的一年。這一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一年;也是敵人垂死掙扎,拚命報復的一年。肥城縣內的敵人變本加厲,他們一面組織日偽軍瘋狂向解放區掃蕩,殺人放火,實行三光政策;一面在日偽統治區加緊偽化,強化治安,逮捕屠殺抗戰家屬,他家就是其中一家。
1943年2月下旬,肥城縣演馬莊和屯頭鎮據點的日偽軍200多人突然將振忠的家團團圍住,將其伯父、伯母、父母、姐妹等30多口人逮捕,關押到演馬莊據點內。敵人這次同時逮捕的抗日家屬共有200多人。肥城抗日政府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派他的大哥王振毅率領縣大隊,逮捕了偽軍頭子家屬20多戶。後經屯頭鎮的開明紳士喻代恆等人從中周旋,雙方談判打成協定,決定兩方各自釋放其家屬。敵人卻背信棄義,對他一家只放出其伯父王清東一人,其他人一直關押到1945年8月日寇投降,我軍解放演馬莊據點時,才救出來。
1943年4月,黨為了培養革命幹部,他和哥哥王振魯、王緒齋弟兄三人一起被送往冀魯豫邊區抗日第四中學上學。他在抗日第四中學四年多時間,是他一生學習和革命鬥爭實踐最長的一段。他認真地學文化,學習政治理論政策和軍事。同時長期的配合軍事和政治鬥爭,在前線做宣傳鼓動工作、開闢新解放區政權建設和民眾工作。1943年至1945年麥、秋假時,他在肥城二區、三區和東阿縣牛角、銅城區等地方協助政府搞夏征和秋征工作。1945年參加陽穀戰投,打平陰攻聊城,做敵前宣傳和新區宣傳工作。他都是小組長,帶隊的。工作中做出了顯著成績,在幹部民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這個時期經受最大的痛苦就是和親人離別。
1943年2月被日偽剿家離開父母等家人時,他才14歲。這天下午他正在本鎮學校上學,當同學悄悄地告訴他家中被剿時,他愣了一會,不顧一切地跑回家去。當他跑過屯頭南門距家還有100多米時,他看清楚了,一個日寇隊長指揮著一部分槍上上著刺刀的日偽軍,如狼似虎的在他家出出進進,他伯父、父親被日偽軍用繩子倒手綁著,十幾個日偽軍端著槍如臨大敵,同時也把伯母、母親、嫂嫂、妹妹趕上囚車……
伯父、父親的胸膛和脖子上正流著血,但仍昂著頭,似乎告訴孩子們、鄉親們不要怕,要團結起來鬥爭。
這時,王振忠怒氣衝天,腦子完全炸了,他要衝過去和敵人拚命,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鄰家二牛叔兩隻粗大的手把他緊緊地抱住了,強拉到自己家藏了起來。只到晚上,王二牛叔告訴他:“全家人被抓到演馬莊據點裡去了,只有你兩個哥哥、嫂嫂因沒在家,沒抓去。你的家門被封,還有便衣漢奸在周圍走動。家是不能去了,只有去找你大哥想法報仇。”他聽了,兩手抱著二牛叔大哭起來。
從此,他離開生他養他的家鄉,走向抗日的戰場,不過他無論走到何處,只要一想到故鄉,一想到在日偽據點內受苦的親人,一談到日寇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無一次不是怒氣衝天,熱淚盈眶。
他望著故鄉的方向沉思,默默地念道親人。正如古詩所云:“等是有家歸不得,杜鵑休向耳邊啼。”這時,任何的艷花笑語,戰友的團聚,都會引起他的思鄉之情,精神上無限地痛苦。
他對敵人懷有強烈的階級仇民族恨,所以在對敵鬥爭中,都能機智勇敢地圓滿完成任務。1945年6月麥假中,他從抗日四中學回到肥城縣二區搞麥征工作。他和區抗聯副主任張力峙、曲子玉同學三人一組,負責二區敵占區和接敵區的20多個村的麥征工作。當時除城裡還被敵人盤踞外,其他碉堡全部被打掉。白天小股敵人雖然在二區北部搶掠,大股敵人才敢到二區南部山區掃蕩,但到晚上,敵人就不敢輕易出來了。所以,到晚上便成為他們進行工作的時間。這裡的村保甲政權是敵人建立的偽組織,由於敵我力量的變化,它們絕大多數變成了兩面政權,一面公開為敵人服務,一面暗地裡和我們聯繫,交公糧,有的還在敵人出動時給我們送情報。但是他們三人工作組在這裡征公糧、進行抗日活動還是非常危險的,隨時有遭敵人襲擊的可能,區上給他們配備了武器,隨時準備戰鬥。
他們這次麥征工作分兩片召開偽村長、偽保長會。一個在伊家溝國小教室內開的,有十幾個村的村長、保長等20多個人參加。這天天很黑,沒有月色,會場中間放一盞豆油燈。張力峙、曲子玉同志帶著槍在大門口檢查進來的每一個人,並在暗處負責會場警衛,王振忠負責講話。他由於事前有所準備,就從國際形勢講到國內形勢,從抗日戰爭形勢,講到交抗日公糧,合理負擔政策,最後反覆號召偽村長和偽保長說:“希特勒已完蛋,日本鬼子也是兔子尾巴不長了。要把公糧按時送到儀陽莊解放區,為抗日多出力。人民不會忘記你們……”當時他雖才16歲,但是1.9米的個子,一手卡腰,一手揮舞著,高亢宏亮的聲音,講得激昂慷慨,腰下盒子槍上的紅綢子隨風飄舞著,儼然象一個有極強鼓動力的演說家。雖然面臨被敵人襲擊的危險,但他勇敢地站在會場中央,一絲不恐懼,講得非常自然,宣傳了形勢,教育了長期為敵人服務的偽村、保長,順利地完成了小麥徵收任務。
1945年7月初的一個晚上,他在石塢村又一次召開村長、保長會,參加會的有偽村長、保長共二十八九人。這次會議是他和曲子玉負責會場警衛,張力峙講話。會議開始不久,城南關的偽保長假借解手之便,悄悄地想從院牆豁口溜走,被他機警地抓住,會後把他帶到抗日區公所駐地黃柏山,對他耐心地進行批評教育,當晚放他回去。這個偽保長經過教育表現很好,不但提前送交500公斤公糧,有兩次城內敵人出動搶糧,他還事前送出情報,避免了大的損失。
1945年7月下旬,他同王振魯、曲子玉、王緒齋、徐松林等20多位同學由縣大隊一個班護送,從當時縣政府住地肥城三區牛家莊赴黃河西東阿縣北部解放區冀魯豫邊區抗日四中上學,中間有兩條敵人封鎖線:一條是肥城老城至東平縣公路,公路邊有王瓜店、屯頭、演馬、東平老城等20多個大據點;一條是肥城老城、大封、石橫等據點。從老城至石橫有一條50米寬,8米多深的封鎖溝,大的路口有碉堡,內住有偽軍。
他們吃過午飯,從縣政府駐地起身,決定當晚突破封鎖線。不巧,天下起小雨,他們只好冒雨行軍。他們每人帶兩個手榴彈和一個小包袱,內包幾件單衣、一床被單,幾本書和一個學習本子外,別無他物。這是縣府領導動員的,把棉衣暫存到房東家,輕裝過封鎖線。因道路泥濘,行走很艱難。當從老僧台到黃莊時,天黑下來,只好摸著走。曲子玉、朱因久有幾次從山崖滑到山溝里,是他摸著下去,把同學拉上來,並不時地小聲喊:“勇敢呀!前進!跟上!別掉隊!”當走到東里村大街上,路過長著一株老槐樹的大門口,他站住了,向院內張望,這家就是他外祖母家。他從小失去親生母親,好多年住在舅父家,是表姐照顧長大的。他多么想進去看看,但不能啊!還在敵人眼皮底下,他考慮片刻,摸掉眼淚,又迅速前進。
出東里村到玉皇皋公路時,他和部隊一起上公路偵察,其他人停下來待訊號。突然,山上碉堡里射出一陣槍聲,後面的同學認為敵人發現了,便從公路向後退了100米,伏到高梁地里。他伏在公路邊溝內,一動不動地觀察動靜。經很長時間察聽,摸清了敵情,敵人是因虛驚打的槍,並沒發現什麼。他及時發出訊號,大家安全通過了第一道敵人封鎖線。
到達大封莊西過第二道封鎖線時,已是午夜三點多鐘,從車廟村找了一個老大爺作嚮導。這次還是他和部隊的同志先偵察,沒發現敵情,部隊就伏在公路兩側掩護,他又返回領著大家翻過封鎖溝。不料,剛要過公路時,被據點巡邏隊發現,敵人亂打一陣槍,他們飛速向北跑去,擺脫了敵人。不過,他的一隻鞋掉進了封鎖溝內,走路一跛一歪的,腳上磨了不少泡,但他還是一聲不吭的走在前面。他們經過艱苦努力,冒著大雨,行軍l4小時,跨過兩道封鎖線,在黎明前到達了根據地——陶山前澗北村。天亮後,一看他一隻腳磨得全是血泡,一隻腳全叫石頭扎爛了。他沒叫一聲苦,用破布將腳包上,早飯後又翻山入平陰地,過黃河,奔向冀魯豫第四中學。一路上,他忍著巨大痛苦走路,大家幫他拿行李,他皆拒絕,總是笑著說:“我比你們棒,革命嗎,就得吃苦。”
王振忠視金錢如糞土,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把革命利益放到第一位。1945年12月初第一次打聊城,從冀魯豫四中抽掉15個同學,赴前線做宣傳和維持治安工作,由趙長文指導員帶隊,共分三個組。他任第一組組長。當晚7時許接到命令,有劉姬老師編寫《解放東昌府》歌曲,用陝北小調唱,大意是:“魯西古城東昌很有名,大運河北平通往南京城……一九三七年日寇占聊城……”王振忠打拍子領著唱,大約晚10點從四中學所在地——東阿縣西部秦老莊出發。秦老莊至聊城約20多公里,午夜3時到達聊城東關時,東關已解放,正在打掃戰場,壓送俘虜,搜尋殘敵。
王振忠領的工作組,每人從偽軍手中交獲一支日本大蓋槍,每人左臂上戴一紅色“糾察隊”袖標,幫助部隊打掃戰場,維持秩序。當他們走到一個偽軍大隊部門口時,突然從院內走出一位20多歲的少婦,雖然天還不亮,但還能看得清,她用手巾包著頭,但燙髮還露著一部分,臉用鍋灰抹過,和白白細膩的脖子極不相襯,最顯眼的是她穿著一個女人破棉襖,凸著肚子,用兩手抱著,緩慢地向門外走,大家認為是孕婦盤問幾句便把她放走。他警惕性特別高,他發現這位孕婦行跡可疑,為什麼她兩隻手用力抱著肚子老是不放,他用槍指著命令她把手放下,快走!那少婦一驚,嘩啦從身上掉下一個包袱。經審問,她原是聊城漢奸大隊長的三姨太,她把搜刮人民的財產——銀元、元寶、金銀首飾、玉器等約八九公斤,包在包袱中,想裝孕婦混出去逃走。他把這些東西和這個女人按照人民軍的“一切交獲要歸公”的規定,交縱隊司令部。當時縱隊首長表揚了他和他的工作組,並給他的小組記功表彰。
1947年2月,他參加了冀魯豫邊區黨組織的武裝工作隊,向泰安縣南部、寧陽北部,汶河兩岸新區進軍,進行了“一手拿槍,一手分田”的土改運動,從抗日四中學調40多個年齡較大、政治觀念較強的同學參加,他任組長。他們在這些地區完成了土改、剿匪和新區政權建設後,於5月中旬調回學校。王振忠又參加了第二野戰軍“南下幹部工作團”,於1947年7月2日在山東省東阿縣位山渡口過黃河南下,進入大別山區。
他在南下前,於5月初回到生他養他的家鄉——肥城縣屯頭鎮,見到了父母、伯父母、嫂子等,還見到美麗賢惠的愛妻,下旬他和冀魯豫四中學告別,和朝夕相處的校長、老師、同學告別,到河北省大名府第二野戰軍南下幹部工作團集合。7月2日晚,在現在的山東省東阿縣位山渡口和他的老同學曲子玉離別,過河隨軍南下。誰能想到,這次見面,竟是今生今世最後的一次見面。
5月初,他回家時,正是1947年各解放區貫徹黨中央“五一”指示,進行全面土地改革時期,當時縣內執行左的政策,錯鬥了自己的家屬,侵犯中農利益,家中人怨氣很大。這個家為了抗戰,全家40多口人坐了兩年零六個月的監獄,幾乎全家被殺,二嫂因被敵人嚇病而死,在經濟上遭受極大的破壞,180畝地幾乎全部賣掉,家中財產除自助革命以外被日偽搶奪一空。解放了,這次又被土改,家中人真想不通。面對這些情況,他堅信黨的主張,以共產黨員的立場觀點,耐心和家人解釋。不管父母、伯父母的如何怒罵,家人的怎樣疑問,他總是說:“這些錯誤黨一定會糾正,中國共產黨是光明磊落的,她的土改政策是對的,我們一定堅信能打敗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他在家住了短短三天,向家人鄰人宣傳了三天黨的主張。他向弟弟妹妹反覆講解共產黨、毛主席是偉大的,人民解放軍是強大的,要一定跟著共產黨走,鼓勵他們長大了要參加革命。
他和愛人陰玉珍的團聚是短暫的,但愛情是純真的,是深厚的,為了革命使一好對夫妻夭折了。1946年2月春節,他和玉珍結婚,在家住十五天,為了革命工作便很快離開;第二次夫妻團聚,相隔一年多時間後,是1947年5月上旬,王振忠回校路過家鄉,在家住三天,為了革命戰爭匆匆離開,他每次回家總是匆匆離去。當家人和玉珍同學挽留他多住幾天時,他總是說:“革命工作忙,革命需要一身許國,不能顧家……”誰能想到,這次她們夫妻的離別,是永遠的離別。
王振忠和玉珍結婚,雖處在新舊社會交替時期,有父母之命,媒婆之言,但倆人從小相愛,青梅竹馬,他倆小時是同學,互相愛慕,振忠在當鋪完小上學時,學校和玉珍家是鄰居,經常見面,互相問候。玉珍16歲時已是婷婷玉立的大姑娘,振忠十五歲時已是長得眉青目秀、身高一米九的漂亮小伙子。他們二人相愛為家人知道後,雙方父母主動讓媒人成全了他們的婚姻。他們的結合,是舊社會向新社會過渡時期產生的一對典型新夫妻,但是雙方為了革命事業,為了祖國的解放,他們犧牲了愛情。
王振忠烈士的一生正如魯迅先生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中引用的匈牙利詩人裴多斐的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王振忠犧牲的訊息,最早是在1949年初桑毅修從中原解放區向家來信得知的,信中告訴家人:振忠犧牲了,情況也不詳細。不久由黃梅縣政府寄來了烈屬證。1949年秋末,湖北、安徽兩省解放後,王清東(烈士的伯父)懷著極大的悲痛,到湖北、安微省找一同與他南下的同學,還在部隊上找到和他一起作戰過的通訊員小張,由小張同志領著到現在的安徽省金寨縣城南畢家彎村親自看了烈土戰鬥和犧牲的具體地點。
1947年秋,安徽省金寨縣為南下部隊解放後,王振忠擔任了金寨區副區長,後擔任區長兼區隊長。他作戰勇敢,衝鋒在前,退卻在後,善於指揮小部隊作戰,深得戰士和同志們擁護。他當區長後,和國民黨還鄉團及當地土匪打過多次仗,消滅了不少敵人,交獲了不少武器。他犧牲前,區中隊從十幾人發展到一百多人,有兩挺輕機槍,戰鬥力相當強,有一次戰鬥,他領導的區中隊打敗200多人的還鄉團隊伍。王振忠領導的區中隊,幾次受到軍分區的表揚和嘉獎。
1948年2月的一個夜裡,國民黨一萬多人包圍了縣政府和縣大隊的駐地金寨村,敵我力量懸殊,戰鬥相當激烈,形勢極其嚴峻,縣領導組織了幾次突圍,均遇到敵人拚命阻擊,沒有衝出重圍。正在危機關頭,他領導的區中隊臨危不懼,從五六公里外趕到,在敵人出其不意的情況下,從金塞西南部衝進城內,沖開了敵人的包圍,使縣府人員和縣大隊衝出重圍,安全轉移。
戰鬥中,身邊機槍手犧牲了,他端起機槍阻擊敵人,打退敵人多次反撲,最後他的腿被敵人打斷,他趴在地上,兩手按著機槍,射出仇恨的子彈,區隊同志抬他撤退時,他拒絕了,他高喊:“同志們,打呀!要用我們的血肉,保護縣委、縣府的安全!”最後從振忠背後,衝出一夥敵人,聲嘶力竭的喊:“繳槍不殺,捉活的!”向他撲來。這時,王振忠人民忠誠的兒子,懷著對敵人無限的恨、對祖國人民無限的愛,毅然拉響了剛準備好的手榴彈組,和十幾個敵人同歸於盡。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後人淚沾巾。
王振忠雖然犧牲60多年,但他為祖國解放英勇獻身的精神,永遠迴蕩在祖國的大地上,鼓舞著人們熱愛自己的祖國,勇敢地去建設和保衛我們的社會主義江山。
王振忠烈士永垂不朽!
(第一稿1988年11月 此稿2012年2月修改)
出版信息
《寒凝大地 血灑中華》第一稿完成於1988年11月,1990年選入報告文學集《泰山之光》,後多次修改,幾易其稿,2012年2月大幅度修改,以“寒凝大地 血灑中華”為主題,“紀念革命烈士王振忠”為副題刊發在《泰安日報》上。
作者簡介
王克煜,山東泰山人。先後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高級編輯、教授。
現為泰安日報編委、總編助理。王克煜潛心研究新聞學,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文學,中國、世界歷史及中華文化,尤其是泰山文化。先後著新聞專著《報紙新聞寫作學》、報告文學集《泰山之光》,主編大型書法文化圖書《泰山白馬石摩崖石刻》、《青未了》等20餘部。近年來,先後任中國毛澤東詩詞學會書法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書畫藝術交流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