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密爾岱在葉城縣西南,直距約110千米的棋盤河上游之崑崙深處,屬葉城縣棋盤鄉十三大隊管轄,現汽車可達十三大隊,另需騎馬六小時才能到達玉礦山下。該礦殘留礦坑甚多,主要大坑有三個,最大長70米,寬20米,深10~30米。
歷史資料
清代中期,主要是乾隆年間,國力強盛,乾隆皇帝又喜好玉器,中國采玉規模和琢玉工藝均達到了歷史最鼎盛時期。密爾岱玉礦作為開採規模最大的山料玉礦,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起,興盛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開採最旺時,采玉人數達三千多人。據《葉城縣誌》記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五月,葉爾羌辦事大臣高朴徵發3200多名民工開赴密爾岱山,開採玉石。”中國最著名的玉雕巨作的玉料均采於密爾岱山。由於密爾岱山的玉料礦體質勻連貫,堅韌耐采,又是直接在礦體上開採,故形體巨大,多有成千上萬斤的“玉王”面世。馳名中外,世界最大的宮廷玉雕作品《大禹治水圖》玉山、《秋山行旅圖》玉山、《會昌九老圖》玉山和《雲龍紋玉瓮》等稀世玉雕國寶,均由產於密爾岱山的巨型青玉雕琢而成。
“大禹治水圖”玉料高224厘米,寬96厘米,從開採到運至京城需要數年功夫,所費人力、物力更是數以千計。曾有奏本“運此玉勞民傷財,沿途地方怨聲載道”,嘉慶四年(1799),下詔:“公寓輦至喀喇沙爾,以其勞人,罷之。”《莎車縣誌》亦記載:“清仁宗嘉慶三年(1798)十二月,都爾嘉將由葉爾羌采解的大塊玉石運送艱難之處寄至和珅,被和珅匿不陳奏;嘉慶四年(1799)正月,嘉慶皇帝得知由葉爾羌運送大塊玉石艱難情節,諭令將所解玉石即行拋棄……”運玉官員接旨後,即將三塊巨玉就地拋棄。後來,維吾爾人就把這裡稱為放三塊玉的地方,維吾爾語即烏什塔拉。這個當時的荒山野嶺,就因放巨玉而得名。
道光二十四年(1844),被發配新疆的林則徐路過此地時,曾見過這三塊大玉依然完好無損地臥在那裡。到上世紀初,湖南督軍府謝彬受北洋政府財政部委派考察新疆,再過烏什塔拉時,玉料僅存一塊。在其所著《新疆遊記》中記有當時所見:“烏什塔拉北田有玉一塊,體積視南方方棹略小……今殘存系大者,而次者小者早已被人零裁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