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皂河龍王廟

宿遷皂河龍王廟

宿遷皂河龍王廟原名為“敕建安瀾龍王廟”,座落於宿遷市西北20公里處的古鎮皂河。該建築群始建於清代順治年間,改建於康熙23年。後經雍正、乾隆、嘉慶各代皇帝的復修和擴建,形成了現在占地36畝,周圍紅牆,三院九進封閉式合院的北方宮式建築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頓於此,並建亭立碑,帑金修繕,故又俗稱為“乾隆行宮”。

寺廟簡介

宿遷皂河龍王廟 宿遷皂河龍王廟

宿遷皂河龍王廟位於古老的大運河畔,北臨駱馬湖,南接廢黃河,東連馬陵山,又與省級森林公園連成一線。其地理位置傍湖連水,交通方便,四季分明,氣候宜人。300多年來,龍王廟行宮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和專家學者不斷地研究、探討。同時,她又以其獨特的宮式建築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向人們展示著其獨特的魅力。

布局特點

龍王廟行宮建築群,布局嚴整,規模宏大,軸線分明,左右對稱,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整體呈長方形,雙重圍牆。中軸線上建築物主次清晰,錯落有致。自南向北,整個建築群分為六大部分。最南端為古戲樓,額枋上懸掛"奏平成"鎏金匾一塊,上下門懸有“陽春”、“白雪”金匾各一塊。該戲樓主要用於一年一度的初九廟會及清帝駕臨時看戲之用,一九七六年被拆毀,現僅存1.4米高的石基。古戲樓向北,為青磚鋪設的寬闊廣場。廣場兩邊有兩根六丈高的木質神桿(俗稱旗桿),神桿兩邊有相對應的"河清""海晏"牌樓,清代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龍王廟,都是從"河清""海晏"牌樓門進出的。廣場北側是山門,亦稱禪殿。禪殿大門的兩旁,置放兩尊清中前期的皇家石獅,雄獅重2.8噸,雌獅重2.76噸。石獅的造型為前腳直立,後腳盤曲,昂首挺胸,雄強威猛,象徵著大清帝國不可凌辱和中華民族不可侵犯。整個石獅的造型生動,用料考究,省內獨一無二,國內屈指可數。山門正門的正上方,青磚鑲嵌著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七個鎦金大字"敕建安瀾龍王廟"和一方"乾隆御筆"印。禪門的兩旁有相對的兩明兩暗的“腳門”,是皇帝和文武官員進出行宮的通道。
過禪門進入第一道院落,中心位置是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御碑亭,平面呈六角形,面積53平方米,十二根朱紅抱柱擎托著六角重檐攢尖頂的傘狀黃色琉璃瓦屋面。因其為皇家“敕”建,黃色瓦飾,形狀如傘,人們又稱之為“皇傘”。碑亭正中聳立著一塊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鐫刻“聖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聖旨全文,主要內容記敘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廟的原由和修建的經過。碑身的背面刻有乾隆22年第二次下江南時,第一次下榻此處所題寫的御筆詩文:皇考勤民瘼,龍祠建皂河,層甍臨聳壩,峻宇鎮回渦,毖祀精誠達,安瀾永佑歌,彭城將往閱,宿頓此經過,捍禦方多事,平成竟若何,所希神貺顯,沙刷輯洪波。碑身、碑帽的兩面分別鐫刻有乾隆27年、30年、45年、49年下榻此處所題寫的御筆詩文。

保護狀況

1983年,江蘇省人民政府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二OO一年六月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