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繪於墓前室東壁南側,共9人。
為首一人頭梳單刀半翻髻,目視前方,雙臂交又於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華貴高雅。其後一人頭梳螺髻,回頭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餘7位宮女頭梳半翻髻、螺髻或雙螺髻,手中分別持有獨台、團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塵、包袱等物,側身緩行。其中除2位著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著窄袖袒胸短襦,肩披絲帛,下穿紅、黃、綠等色曳地長裙,腳著如意雲頭履,畫面形象生動,似是侍寢的圖景。
創作背景
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壁畫藝術中,唐代壁畫更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繁榮局面,成為當時繪畫藝術的主流。無論是廣大民間畫工,還是宮庭畫師、畫壇高手,無不從事於壁畫創作。從京都長安到東都洛邑的殿堂宮室,以至各地的寺觀石窟和墓室中,無不繪有精美的壁畫作品。“妙絕動宮牆”的詩句,就是形容了當時宮殿壁畫的創作風格。其規模與成就,都超過了前代。可惜這些壁畫隨著地面建築物的破壞早已蕩然無存。但保存在敦煌石窟以及各地唐墓中的大量壁畫,仍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唐代壁畫藝術的規模與成就,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尤其是唐代墓室壁畫大多以唐代民間及貴族的社會生活為題材,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現實生活面貌,體現了唐代繪畫的現實主義特色和健康向上的藝術風尚,是我國古代繪畫史上光輝的一頁。
李仙蕙墓壁畫《宮女圖》即是盛唐時代墓室壁畫中的佳作,描繪的是兩組“司寢”宮女的行列。
李仙蕙(公元684—7 01年)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嫁給武后的侄孫武延基。公元701年李仙蕙和其兄李重潤同被武后“杖殺”,年僅十七歲。原葬於洛陽,中宗復位後由洛陽遷葬長安與其夫武延基合葬,並追封為“永泰公主”,陪葬乾陵。墓長87.5米,寬3.9米,墓道及前後室兩壁都繪有場面宏大的壁畫。
藝術鑑賞
這幅《宮女圖》繪在前室東壁,全長384厘米,高187厘米,在牆面上以畫柱分作兩間,每邊各有一隊宮女,迎面走來。左邊7人,右邊9人,這樣的排列,既對稱又有變化。右邊一組人物形象比較清晰,領頭的宮女頭梳高髻,豐頤秀頰,手挽紗巾,身穿窄袖衣衫、曳地長裙,腳穿雲頭如意鞋,高高的鞋頭,一隻還被裙角遮蓋,雙目前視,顯出高貴而矜持的神情,看來是位身份較高的宮女。之後中間7位宮女,皆頭梳螺髻或雙髻,也是肩披各色紗巾,著長裙,腳穿雲頭如意鞋。分別手執玉盤、方盒、燭台、團扇、高腳杯、拂塵和如意等。只有最後一位身著男裝,圓領長衫下面露出窄長的褲角,頭戴幞頭,腰系帶子,手執包袱。左邊一組有7人。為首者身穿紅裙,雙手交抱於胸前,神態雍容安祥。後面4個宮女是女裝打扮,另有兩個身著男裝者,一個穿圓領長褂,一個穿翻領長褂。她們手中也分別拿著燭台、方盒、包袱、團扇等物。兩組宮女錯落有致地相向徐徐行進。通過她們那嫻靜優雅的神情姿態,似乎令人感到公主寢宮裡那種靜謐、安恬的氣氛。同時也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封建王族生前那種呼奴喚婢的生活排場。
《宮女圖》在人物群象的組合上很有特色。它突破了六朝以來那種單純平面排列的構圖方法。作者巧妙地利用空間的效果,給人物以正、背、轉側的前後穿插,使其左顧右盼、相互呼應,使整個畫面豐富而有變化。這在人物群象的組合設計上是一大進步。其次,在人物體態的比例上,作者巧妙地做了適當地誇張,再加上垂地長裙及流暢勁挺的線條,把這些宮女的神情體態表現得更加豐富。壁畫採用墨線勾勒,然後填彩,適當用紅、黃、藍、綠、赭及紫等色。勾線流暢灑脫,設色明淨。從李仙蕙墓《宮女圖》的規模和成就看,它可能出於宮廷畫工中的高手。雖然作者的名字我們已無從可知,但他們創造的藝術作品,卻永載史冊。
研究價值
這幅作品無論在藝術技巧,還是繪畫風格上,都是唐十亡繪畫中傑出的作品,足以稱為唐初仕女畫的代表作i亦是唐墓壁畫中的精品-尤其人物的裝束,服飾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故對於研究唐代歷史、繪畫史和服飾等文化藝術諸多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也是研究唐代壁畫藝術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