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主要特徵為“五”字交筆彎曲,“銖”字的“金”字旁多呈等腰三角形而又低於“朱”字。其中宣帝晚期鑄造的五銖錢外郭由外向內呈坡狀傾斜。最常見的郭厚1.5毫米,穿寬10毫米,重3.5克左右,面郭厚1.5~2毫米,直徑約2.6裡面左右。在兩漢五銖中,這種錢的面郭最寬。其形制整齊,肉麵光潔平滑,錢內外郭略高於錢肉,薄厚基本一致。
宣帝鑄錢以工整敦厚著稱,在西漢錢幣中占據著極高的地位。
相關詞條
-
五銖
五銖:中國古代貨幣。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
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之後 小五銖 剪輪五銖 後期五銖錢 -
漢五銖
五銖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字,故名。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先後有10多個王朝和政權、20多個帝王鑄行過五銖錢。西漢元狩五年,五銖錢率...
簡史 四出五銖 -
昭帝五銖
昭帝五銖,中國古錢幣之一。
-
雞目五銖
小五銖,約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鑄,俗稱“雞目錢”、“鵝眼錢”,由其形小而得名。 雞目五銖面文“五銖”,鑄造精美,面有周郭,無好郭,背側...
簡介 小五銖 -
西漢五銖
西漢時期的古錢幣,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
簡介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特點如下 五銖歷史 -
小五銖
舊譜隸定為“沈郎五銖”、六朝“雞目五銖”或王莽所鑄,均不確。今錢幣學家據其出土、形制、書體及銅質等特點,將小五銖錢考釋為西漢武帝或宣帝時造,較為恰當。小...
-
五銖錢
的五銖錢有郡國五銖、赤(側)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以及小五銖,金五銖等等...五銖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銖輕,一般又比宣帝五銖略重。從書法上看,錢文“五...五銖是漢宣帝在位期間鑄行的。該錢銅質、形制、書體、鑄造均已達到盡善盡美...
簡史 發展史 文物價值 相關詞條 -
金五銖
金五銖,1980年陝西鹹陽出土,系方孔圓錢中最早的黃金鑄幣。錢徑2.6厘米,重9克,含金量95%,與出土西漢金餅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