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目五銖

雞目五銖

小五銖,約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鑄,俗稱“雞目錢”、“鵝眼錢”,由其形小而得名。 雞目五銖面文“五銖”,鑄造精美,面有周郭,無好郭,背側肉好,周郭俱備,文字清晰。 今錢幣學家據其出土、形制、書體及銅質等特點,將小五銖錢考釋為西漢武帝或宣帝時造,較為恰當。

簡介

雞目五銖,就是小五銖,約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鑄,俗稱“雞目錢”、“鵝眼錢”,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漢錢幣中,有漢代文獻記載的小型五銖錢,這種錢及錢範出自西漢時期的墓葬或遺址中,其中,漢宣帝杜陵一號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確切紀年的一例。
雞目五銖

雞目五銖面文“五銖”,鑄造精美,面有周郭,無好郭,背側肉好,周郭俱備,文字清晰。錢直徑在1.15-1.2厘米之間,重約0.62-0.65克。錢文書體亦與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區別。“五”字交股有的較直,有的略彎,也有的彎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橫畫如三官錢式,也有如五銖最常見的面內無郭的一種。這說明雞目五銖並非一朝所鑄,也同普通五銖一樣,分別鑄造於武帝以後的西漢各個時期。就出土情況,尤其是從漢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況看,雞目五銖是成串地亂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間,說明這是冥錢而非行用錢。

小五銖

舊譜隸定為“沈郎五銖”、六朝“雞目五銖”或王莽所鑄,均不確。今錢幣學家據其出土、形制、書體及銅質等特點,將小五銖錢考釋為西漢武帝或宣帝時造,較為恰當。小五銖徑1~1.2厘米,重0.6克左右。“五銖”二字與西漢中期五銖相似:“五”字交筆彎曲,“朱”頭方折,“金”頭呈箭鏃狀或三角形,“金”與“朱”大體等高。製作工整,銅質精良,邊廓光潔;穿孔上下有橫劃、半星等紋飾。小五銖及其錢範多出土於陝西西安附近,且多與西漢中期五銖及錢範同時出土,故錢幣學者有析為武帝亦仄五銖一當五之輔幣;亦有析為宣帝時期之明器(即冥錢),系皇室特鑄隨葬品而非流通貨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