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尕斯巴巴

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所共有的神話,被青海回族人民接受以後,便帶著他們自己的感情,加上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世代傳承,自然溶入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通過一代又一代民間文藝家的辛勤創作,青海回族為後代留下了許多有關族源、人物、風物、動物等傳說。《宛尕斯巴巴 的傳說》就是其中優秀的代表。這些作品以誇張和渲染的手法,講述了我國回族的第 一批先民從阿拉伯來中國留居的史實,表現了古代中阿人民的友好往來。

簡介

居住在青海高原的回族人民,以她們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創造了包括神話、傳說、故事、宴席曲、花兒、曲兒、諺語、歇後語、兒歌等諸種體裁的民間文藝。

傳說

在青海回族地區,廣泛流傳著伊斯蘭教關於創世、造人、洪水等方面的神話。臉炙人口的《阿丹與海娃》、《洪水潑天》等,生動地敘述了真主造入創世的傳說,為人們展現了一幅荒蠻 時代的人祖與大自然鬥爭的奇妙圖畫。如《宛尕斯巴巴的傳說》、《康熙結拜馬進良》、《阿米吉日山與黃南山》、《蒼蠅的傳說》等。

民間文學作品

由於族源關係,大量阿拉伯民間傳說,通過傳教者與講故事 人的口,不脛而走,成為青海回族人民的重要精神食糧。如有關創教與聖戰的傳說:《七人一狗》、《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等傳說故事,經過青海故事家世世代代的精雕細琢,已成為具有青海回族特色的民間文學作品了。

民間故事

青海回族民間故事蘊藏量大,形式多樣,其內容幾乎滲透到 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有些故事反映了人們對統治者及富人的反抗和嘲笑,滑稽風趣,生動感人,如《謊張三》、《松子克賣香》等;有些故事反映青年男女對自由戀愛和美滿婚姻的追求,表現他們對封建禮教的仇恨與反抗。這類故事多以無比豐富的想 象,藉助人、神甚至小動物的幫助,來成全人間有情人的好事,趣味橫生,令聽者忘食,如《阿里和他的白鴿子》、《天鵝和獵人》、《白鴿子姑娘》等,為數較多的故事,通過一人一事讚揚 人間真、善、美,批判世上的假、醜、惡。如《兩兄弟》、《越來越大的花》、《川草花和馬蓮花》、《變豬的媳婦》等,無情地 鞭撻了見利忘義的哥嫂、傷天害理的爹娘、喪盡天良的後娘及不孝敬父母的兒媳,又以受害者化險為夷、大難不死的結局,讚揚 了人們友愛仁義、尊老愛幼的高尚道德品質。

宴席曲

青海回族山鄉有屬於歌謠一類的宴席曲。它又稱彩曲,是化隆、民和、大通、平安、湟中、門源等縣民間歌手們,所演唱的一種家曲。宴席曲的演唱形式以獨唱為主,兼有齊唱,一般無樂器伴奏。每 逢新婚之夜,莊子裡的歌手們照例來到男家唱曲恭喜。他們以庭院為舞台,或輪流坐唱,或載歌載舞,歌聲悠揚,氣氛熱烈 。

宴席曲的內容非常廣泛,大致有恭喜歌、讚美歌、生活歌、 勸喻歌、出征歌、相思歌、出門人之歌、訴苦歌、歷史歌等。新中 國建國以來,還出現了反映新生活、謳歌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的新編宴席曲。

宴席曲的曲子,一般為一詞一曲,但也有一詞多曲的 。宴席曲的詞一般較長,其格律自由多變,長於敘事。因此每首歌詞,實際上就是一首優美的長篇敘事詩。

歌謠

流行於青海回族地區的花兒、曲兒、兒歌、搖籃曲等,是其歌謠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曲兒,指的是廣泛流行於回族地區的《馬五哥與尕豆妹》、《上新疆》、《孟姜女》等。特別是《馬 五哥與尕豆妹》,在百花盛開的青海回族民間文藝園地中,是一 枝芬芳四溢、久開不敗的玫瑰花。

《馬五哥與尕豆妹》自清末起,就在甘、寧、青、新等地回 族人民民眾中廣為流傳。它傳唱著這樣一個動人心弦、催人淚下 的愛情故事 :光緒年間,河州地方,回族姑娘尕豆妹與當長工的 馬五哥真誠相愛。她們互換 “記首 ”, 各訴衷腸,真是 “ 你把我疼來我把你愛,指甲連肉分不開”。但是“ 藍天裡站下一朵雲,黑心的媒人把親訂”,財主馬七五為霸占尕豆妹,強娶她為自己十歲的兒子做妻子,拆散了這對鴛鴦。於是,他們倆 “ 兩頭兒想來兩頭兒牽,兩頭兒都牽成了個病漢 ” 。一次,馬五哥與尕豆妹相約私會於家中,相見後,由於“左說右道的話長了,女婿尕娃 醒來了。女婿尕娃張口要出聲,馬五哥手急掐了個緊。三掐兩掐 掐重了,女婿尕娃掐死了。” 當這個可憐的尕娃成為其父馬七五罪惡陰謀的犧牲品以後,馬七五告到官府,馬五哥與尕豆妹被押 上了受審台。在正義與邪惡、國法與金錢的多次較量中,邪惡與金錢終於勝利了,兩位無辜的情人被雙雙斬首在蘭州樺林山下。

這首解放前被歷代統治者所禁唱的曲兒,在青海省回族民眾 中已傳唱了近二百年的時間,而且越唱越好聽,越唱越動人。從新中國建國後各地蒐集的七八種唱本看,其首尾與部分唱段雖 不盡相同,內容卻大體一致,不離本意。全篇唱詞以兩句為一段,近似洮岷“ 花兒” 的形式,通俗易懂,順口好唱,曲兒 中對生動的比興手法和饒有西北地方回族特色的語言的運用,使 長達300 余行的敘事曲兒,若行雲流水,神采多姿。尤其令人吃驚的是其曲子的魅力。全曲以十二個小節構成,五聲音階旋律,似乎並無華麗的樂句,但一經唱家演唱,則令人時聞如泣如訴之 聲,時感如火如荼之勢,動人心弦,催人淚下。這也許是她被禁 而不止,經久不衰的一個原因吧。

《馬五哥與尕豆妹》留給人們的啟迪是十分深刻的。它對封建制度的無情揭露與鞭撻,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所表現的回族人民、尤其是回族婦女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美好理想,對當今青海回族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黨的十一屆 “ 三中 ”全會以後,《馬五哥與尕豆妹》被西寧市歌劇團改編為大型花兒歌劇,受到了包括回族在內的甘、青各族人民的歡迎。

青海回族兒童中流傳的《娃娃悄悄》,是一首搖籃曲,全歌充滿風趣與幽默,兒歌有《黃馬不走鞭子打》、《門樓底里一窩雞》、《喜鵲喜鵲喳喳喳》、《月亮上來半掰半》等。兒童們以當地的方言邊唱邊玩,其樂無窮。

馬五哥與尕豆妹

《馬五哥與尕豆妹》自清末起,就在甘、寧、青、新等地回 族人民民眾中廣為流傳。它傳唱著這樣一個動人心弦、催人淚下 的愛情故事 :光緒年間,河州地方,回族姑娘尕豆妹與當長工的 馬五哥真誠相愛。她們互換 “記首 ”, 各訴衷腸,真是 “ 你把我疼來我把你愛,指甲連肉分不開”。但是“ 藍天裡站下一朵雲,黑心的媒人把親訂”,財主馬七五為霸占尕豆妹,強娶她為自己十歲的兒子做妻子,拆散了這對鴛鴦。於是,他們倆 “ 兩頭兒想來兩頭兒牽,兩頭兒都牽成了個病漢 ” 。一次,馬五哥與尕豆妹相約私會於家中,相見後,由於“左說右道的話長了,女婿尕娃 醒來了。女婿尕娃張口要出聲,馬五哥手急掐了個緊。三掐兩掐 掐重了,女婿尕娃掐死了。” 當這個可憐的尕娃成為其父馬七五罪惡陰謀的犧牲品以後,馬七五告到官府,馬五哥與尕豆妹被押 上了受審台。在正義與邪惡、國法與金錢的多次較量中,邪惡與金錢終於勝利了,兩位無辜的情人被雙雙斬首在蘭州樺林山下。

這首解放前被歷代統治者所禁唱的曲兒,在青海省回族民眾 中已傳唱了近二百年的時間,而且越唱越好聽,越唱越動人。從新中國建國後各地蒐集的七八種唱本看,其首尾與部分唱段雖 不盡相同,內容卻大體一致,不離本意。全篇唱詞以兩句為一段,近似洮岷“ 花兒” 的形式,通俗易懂,順口好唱,曲兒 中對生動的比興手法和饒有西北地方回族特色的語言的運用,使 長達300 余行的敘事曲兒,若行雲流水,神采多姿。尤其令人吃驚的是其曲子的魅力。全曲以十二個小節構成,五聲音階旋律,似乎並無華麗的樂句,但一經唱家演唱,則令人時聞如泣如訴之 聲,時感如火如荼之勢,動人心弦,催人淚下。這也許是她被禁 而不止,經久不衰的一個原因吧。

《馬五哥與尕豆妹》留給人們的啟迪是十分深刻的。它對封建制度的無情揭露與鞭撻,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所表現的回族人民、尤其是回族婦女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美好理想,對當今青海回族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黨的十一屆 “ 三中 ”全會以後,《馬五哥與尕豆妹》被西寧市歌劇團改編為大型花兒歌劇,受到了包括回族在內的甘、青各族人民的歡迎。

青海回族兒童中流傳的《娃娃悄悄》,是一首搖籃曲,全歌充滿風趣與幽默,兒歌有《黃馬不走鞭子打》、《門樓底里一窩雞》、《喜鵲喜鵲喳喳喳》、《月亮上來半掰半》等。兒童們以當地的方言邊唱邊玩,其樂無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