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村[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筱埕鎮定海村]

定海村[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筱埕鎮定海村]

定海村是福建省連江縣筱埕鎮所轄行政村。它地處閩江口北岸定海灣、黃岐半島西南突出部,與馬祖列島隔海相望。定海是連江縣的一個重要漁業村,又是福建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00年全村總面積3.2平方公里,有1779戶,人口7720人。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定海村位於北緯26°14′~26°19′,東經119°47′~119°50′,形如單臂出拳,富山海之利,得風氣之先,是東海之濱一顆璀璨的明珠。

歷史沿革

連江縣定海村 連江縣定海村

定海歷史悠久,文明昌盛。早在2000年前就有“閩越族人”在此繁衍生息。村落形成於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時稱“亭角”,迄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自唐朝開始,分出“大亭”(今大埕)、“小亭”(今筱埕)。定海以海為田,日益發展,當時已初具規模。五代時,閩王王審知以定海灣為中心開闢了福建歷史上最早的對外貿易港——甘棠港,與泉州的“刺桐港”齊名,同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至宋代的中晚期,定海以山海優勢,發展漁狩、海運發達,貿易繁榮,人口不斷增多,近年來發掘的宋代沉船及大批古陶瓷等海底文物即是當時定海作為漁商港的有力佐證。

定海扼江口、控海道,地勢險要,素稱“閩江北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元設巡檢司、立千戶所。明洪武間,為防倭寇,建築城堡,增設小埕水寨於千戶所旁,為全省五大水寨之一。清置游擊署,被當作省會門戶,享有“會城重鎮”稱譽。歷史上,倭寇侵擾我國沿海長達200餘年,定海一直是閩東沿海抗倭鬥爭的前沿陣地。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連續四次自定海登入,侵犯連江縣境和福州等地。土地革命時期,鄧子恢等來連江指導農民運動,發動抗捐減租鬥爭,革命火焰也在定海村點燃,打土豪,分土地,貧苦漁民紛紛加入紅軍隊伍,民國23~24年(1934~1935年)冬春之交,國民黨派重兵“圍剿”連(江)羅(源)蘇區,大量捕殺革命幹部和參加紅軍的農民,定海村方舉全等6位游擊隊員參加反圍剿而英勇犧牲。民國37年8月間,定海村漁民、船工在中共“城工部”地下黨員陳揚斌、王細林等人宣傳鼓動下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漁霸、反漁牙的鬥爭,成立了定海歷史上第一個中共黨支部,震撼了國民黨在定海的反動統治,為連羅武裝鬥爭作出了貢獻。民國38年8月16日連江解放後,國民黨殘餘勢力仍盤踞馬祖列島,定海仍是福建省海防最前哨,負有和平統一祖國的使命。

經濟環境

定海三面臨海,海岸線長達10多公里,海域面積約130平方公里, 島嶼36個,境內的定海灣有“天然良港”之譽,是福州市外港碼頭的最佳選址之一。定海漁業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尤以“鮮活”而名聞省內外,擁有石斑魚、真鯛、鮑魚、竹蟶、紅鱘、龜足貝等海珍品,素有“丁香魚王國”、“海帶娘家”之美稱,其產量產值均居全縣前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定海人本著“勤勞誠信、務實開拓”的創業精神,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念好“山海經”,按照“123”經濟發展戰略,即“一個加熱”——加熱水產品加工業;“二個開發”——綜合開發養殖業,開發山地資源;“三個發展”——鞏固發展捕撈業、控制發展采殼業、穩定發展海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96年產值超億元,成為筱埕鎮第一個億元村。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底采殼、海上運輸、海產品加工和商業貿易六大海洋產業已初步形成產業化生產體系。定海灣長澳工業小區成為全省最大的丁香魚加工集散地,產品暢銷台灣、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定海古港距馬祖島僅7海里,距基隆港132海里,可開發20多個5萬噸級的深水碼頭,將成為“海上福州”的厚實北翼。

文化旅遊

定海山清海秀,人傑地靈,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兼備。境內山巒逶迤,海岸曲折,岩壁沙灘,明嶼暗礁,夾以綠樹紅花,浪飛鷗翔,桅躍檣動,構成旖旎的濱海風光。

改革開放以來,定海的海洋產業初具規模,工業基礎不斷壯大,農業生產穩定增長,商業貿易逐步推進,漁村面貌煥然一新,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集體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

民俗風情

定海村[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筱埕鎮定海村] 定海村[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筱埕鎮定海村]

定海村明朝萬曆年間就有了海上賽龍舟的傳統,至今這個習俗已經保持了四百年。明朝萬曆年間,朝廷為防倭寇侵襲,屯兵於定海,但這些兵將多來自中原,他們希望通過在端午節划龍舟告慰思鄉之情。不過由於當地只有海沒有湖,於是他們將划龍舟的習俗搬到了大海上進行,從此當地就有了海上划龍舟這一獨特的風景。到了1939年,由於日本侵華,龍舟在戰亂中被日本人毀壞,海上龍舟賽不得不停止。直到6年前,當地村民才在一些長者的組織下,重新恢復了端午節海上划龍舟的習俗。

對於海邊生長的漁民來說,如今每年的海上划龍舟的習俗,也成為了休漁期里祈禱風調雨順、平安作業的儀式。划龍舟前,他們將龍頭從祖廟裡請出,裝到龍舟上;賽完龍舟後,村民們還要將龍頭卸下,重新請回祖廟,並用海里的淤泥糊住龍眼,祈禱海龍王安心休息,莫要在海里興風作浪,保漁民出海平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