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黃金工業志

山東省金礦資源豐富,黃金生產歷史久遠。 唐代,黃金生產又有發展。 1953年,全省黃金生產基本停頓。

《山東省志·黃金工業志》的編修工作始於1982年,1993年正式出版。全書以篇章節劃分層次, 共分7篇28章。首篇地質與勘查,依次為:黃金開採篇、選礦篇、黃金冶煉與加工利用篇、科技與教育篇、黃金工業管理篇、生產礦山篇。本志上限原則上為1840年,下限為1987年。
山東省金礦資源豐富,黃金生產歷史久遠。春秋戰國時期對黃金的加工已達到較高水平。秦漢時期,礦冶業得到較快發展,已把黃金定為上幣在全國流通。隋唐時期,黃金開發已具相當規模。唐代,黃金生產又有發展。宋代,山東的黃金生產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元代,採金以官辦為主。明代初期,官府禁止採金,黃金生產受到影響。清代初期,黃金開採日漸衰微。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支持開發金礦,但均無成效。帝國主義列強對山東豐富的黃金資源覬覦已久。 據不完全統計,自1867年到194 5年間,美、英、德、法、意、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從山東掠奪黃金約70噸(折合224萬兩)。 抗日戰爭爆發後, 山東黃金生產有較大發展。1938年7月,中共膠東區委成立採金管理委員會,與日本侵略者開展反掠奪的鬥爭,支援抗戰。同年,八路軍山東縱隊在沂水建立魯中金礦局,組織民眾採金。這期間全省年產金約3萬兩。 解放戰爭時期,山東黃金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黃金的貨幣作用不強,從事黃金生產十分困難。1953年,全省黃金生產基本停頓。1954年秋,山東省公安廳在玲瓏建立了生建玲瓏金礦,是當時全省唯一的國營黃金生產企業。 1957年8月, 山東省在濟南召開黃金生產會議,之後,全省黃金生產有了轉機。到1960年,全省已恢復和新建了9座金礦,新增採選規模200噸/日。1962年7月,招遠縣的建華、勝華金礦合併組建成國營招遠金礦。1963年,對民眾採金實行獎售辦法。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國黃金礦產公司被衝垮,規章制度遭破壞,開發計畫被中斷,全國最大的招遠金礦遲遲不能達產,山東的黃金工業受到嚴重影響,年產量徘徊不前。 1975年後, 山東的黃金生產進入了高速、穩定發展的新時期。是年8月,煙臺、昌濰地區首先建立了黃金管理局(站) 。9月,省黃金公司成立,全省黃金生產管理網路基本形成。全省形成了以國營金礦為骨幹,帶動地方民眾集體辦礦採金的新格局。當年,全省黃金產量一躍突破10萬兩大關,創有史以來最好水平。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實行“探礦獎勵”、“超產補貼”政策。1979年7月,山東省黃金公司等7個單位改為部省雙重領導以部為主的管理體制,1982年省黃金公司由處級單位升為廳級單位, 對全省黃金行業的生產和建設實行統一管理。1982年, 對黃金生產礦山和企業進行了調整和整頓。這時期,鄉鎮、聯合體或個體所辦金礦發展迅速。 新中國成立38年來,山東的黃金工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87年底,全省黃金系統有職工30326人,各類專業技術幹部1312人;擁有固定資產原值34509萬元,大型設備12444台,機械化礦山(25噸/日以上) 51座,機械廠2個,年加工能力達3000噸。全省已有4個地區13個縣(市) 成立了黃金局(公司)。金礦地質勘查取得突破性進展,已探明黃金儲量占全國第一。全省已發現金礦(礦化點)376處,遍布7個地市32個縣。“焦家式金礦床”的發現是山東地質勘查史上的重大突破。黃金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黃金產量連續15年名列全國第一。 到1987年,全省已建成投產的金礦日採選能力達6300噸,是1975年的5.7倍,全省黃金產量每年以11.68%的速度遞增,湧現出8個產金超過萬兩的縣。黃金生產技術迅猛發展。招遠金礦成功地套用了下向膠結充填採礦法,焦家、新城金礦等套用了尾砂膠結充填法,三山島金礦套用了點柱式機械化水平分層尾砂膠結充填法。採礦設備逐漸更新換代。黃金冶煉已使用轉爐以及濕法、電解法等現代冶金方法。全省的黃金選礦技術水平及各項技術經濟指標不僅在國內同行業中領先,有些指標已達到80年代的國際先進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