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化寺

宏化寺,位於川口鎮東南34公里處,在今轉導鄉東北2公里的紅花村。現寺藏有傳說明廷賜給該寺“太子佛”的螺鈿床、“都剛之印”、“永垂福庇”木匾及明代經板、太子佛骨等。

亦稱“紅花寺”、“紅華寺”、“弘化寺”、“鴻化寺”、“洪化寺”等,藏語稱“作摩卡”,意為“犏牛城寺”。位於川口鎮東南34公里處,在今轉導鄉東北2公里的紅花村。據藏文典籍《黃琉璃》、《安多政教史》等記載,明永樂年間,宗喀巴大師應明廷之請,派弟子釋迦也失代替他去北京。釋迦也失曾兩次去北京,授封為“大慈法王”、“西天佛子大國師”。他第一次趕京後取道理塘回藏,第二次去京,途經今轉導地區,授記建寺,並加持地基,由其弟子釋迦崔臣建一小寺,命名為“丹曲塔爾林”,意為“勝法解脫洲”。明宣德十年(1435)十月,釋迦也失在京去世,與他同去的曲結索南喜饒和僧格桑布將其遺體運回丹曲塔爾林寺,修靈塔供奉,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後來的宏化寺。宏化寺古址在轉導村,其遺址尚存,寺院為城堡,座落在川道內,座西向東,南北寬150米,東西長260米,城頭寬3米,高10米,城內土地約100畝(現為鄉農科站),此即藏語所稱“犏牛城”。按上述記載,宏化寺可能初建於明永樂或宣德年間,擴建於正統年間。《河州志》亦云,大慈法王於正統四年(1439)在京圓寂,“敕建滲金銅塔,藏其佛骨。七年,奉敕河州建寺,賜名鴻化,隨給附近之高山窮谷,永作香火之需,設官僧五十五名”,並雲其隨從張星吉藏卜之徒裔,“世給國師禪師之職”。漢藏記載基本吻合,只是《河州志》所記年代略有出入。宏化寺原為當地宏化族寺院,主體建築有四大金剛殿、太子佛大殿、世襲都綱的尚書院等。據《河州志》等記載,清代有寺僧55人,香火地百頃余,建築規模壯麗,金壁交輝,有官軍55名守護,張星吉藏卜賜以世襲都綱,總理該寺政教事宜。其都綱一職,歷代由張家長子繼承。該家族占地2000餘畝,分布在今民和縣的馬營、轉導及甘肅永靖縣孔家寺一帶,一直延續到全國解放。該寺於同治年間焚毀,從此走向衰落,重建規模不如以前。1958年前有寺僧18 人,活佛名米尕藏。該寺於1967年拆毀,1983年批准開放,現重建經堂3間,活佛昂欠1院6間,僧舍2院19間,有耕地6畝,寺僧6人(其中活佛1人,名米國泰)。現寺藏有傳說明廷賜給該寺“太子佛”的螺鈿床、“都剛之印”、“永垂福庇”木匾及明代經板、太子佛骨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