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中國美術史里,有一些著名的禪畫對一般性繪畫有很大影響。禪宗畫有兩個意義:一是一般畫家以禪宗祖師或其故事來作畫,一是以禪宗的哲學理念作為指導思想作畫,題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鳥、蔬果、龍虎等。南宋禪宗繪畫的指導思想提倡沉思冥想,引導人們自發性的領悟。僧人畫家法常的作品《羅漢圖》就是一幅體現這種精神的、以人物為主要內容的傑作。
此圖畫一位素衣羅漢正在安然靜坐于山岩間。羅漢身披大袈裟,濃須長眉,雙目微合,嘴唇緊閉,表情恬淡,已然在靜坐中入定,一副“一無所見,一無所思,無掛無礙”的神態,仿佛達到了超凡的境地,這與達摩祖師“凝住壁觀”的精神境界是完全一致的。圍繞在羅漢身邊的是一條粗大的蟒蛇,它張著血盆大口,舞動著軀體正在向羅漢發威。畫面上蟒蛇的動與羅漢的靜形成了強烈的動靜對比。面對蟒蛇的肆擾,性靈空靜、穩坐不動的羅漢卻是神安氣定,傳達出一種超逸的神力。羅漢左上方及一側的崖石突出崛起,雖只表現了部分山石,卻體現出了山石的厚重蒼渾,也反襯了羅漢的形象更加鮮明。質感強烈的山崖草木與迷濛飄拂的雲氣形成了鮮明的虛實對比,給觀者一種亦真亦幻般的感受。人物背後頭部頂端從山體上探出的一株纖小的松樹,以及人物周邊的花草,在視覺上給整幅畫面平添幾分靜謐清幽的效果。佛教題材的繪畫作品,有些往往是以比喻形式詮釋出佛教教義中深奧的哲理的,這幅《羅漢圖》就是這樣的作品。
法常的繪畫風格中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隨意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妝飾”。這一特徵在這幅作品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刻畫山石懸崖時筆觸靈活,線面兼用;畫樹木萆竹雖點撇混雜,但也有條不紊。在人物衣紋的處理上,脈絡清晰,粗細濃淡揮灑自如,既乾淨利落又自然生動;臉部的刻畫看似隨意,卻能夠用有限的筆墨把人物的神態充分地表現出來,逸筆萆草而有如此佳制,確實不同一般。
作者簡介
法常,南宋畫家,杭州西湖長慶寺僧人,俗姓李,(一說姓薛)號牧溪,蜀(四川)人。早年為儒生,中年出家,是徑山無師範(1178-1249)的法嗣。法常性情耿直豪爽,好飲酒,曾因抨擊當時的權臣賈似道而遭追捕,四處逃避。他擅畫龍、虎、猿、鶴、人物、山水,不曾設色。《圖繪寶鑑》認為,他的畫“粗惡無古法”,力吃人們對其畫的不理解,使他的作品在當時以至後來的元明時期都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因此他的生平與作品幾乎被湮沒。其實,他的畫達到了禪、畫合一的境界,代表著禪宗畫的特色。後來法常那充滿禪意的水墨畫流入日本引起巨大反響,並享有極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