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早年以《間島問題》、《承化寺說》等文揚名天下,曾被一向狂傲不羈的章太炎贊為“具總理之才”。他一生為中國憲政奔走,力倡責任內閣制。1913年2 月大選結果,國民黨大勝,行將出任內閣總理之時,招致政敵暗殺,年僅三十二歲。
他早年留學日本,關注時政,西方民主憲政議會內閣等社會制度打開了他的眼界,給了他深刻影響。
武昌起義後,他與黃興同赴武漢,起草了《鄂州約法》。這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義的憲法
草案了,對日後的《臨時約法》影響深遠。此外,他翻譯的《日本憲法》、《英國制度要覽》等著作,也給
知識界和革命黨內許多人對憲政這個新生事物有了感性的認識。
政治上,他主張"責任內閣"和政黨政治,反對袁世凱專權。
他提出的“我們要在國會裡頭,獲得過半數以上的議席,進而在朝,就可以組成一黨的責任內閣;退而在
野,也可以嚴密的監督政府,使它有所憚而不敢妄為,應該為的,也使它有所憚而不敢不為。”
他說:“內閣不善而可以更迭之,總統不善則無術變易之。”
他說:“應當由內閣代總統對國會負責,凡是總統的命令,不僅要閣員副署,並由內閣起草,這才是責任內
閣制的精神。”
多么好的政治構想,多么好的有效杜絕寡頭政治和獨裁政治的社會制度!
臨終時致電袁世凱仍殷殷不忘國是仍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輝:“竊思仁受教以來,即束身自愛,雖寡過之
未獲,從未結怨於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豪權利之見存,今國基未穩,
民富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會得確定不拔之憲法,
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鑒納。宋教仁”。
宋教仁被刺後,整個上海為之震撼,群情憤慨,素不相識的人一批批自發地趕到滬寧鐵路醫院問訊。宋教仁
臨終之際,黃興、于右任等守候在側的朋友,無不失聲痛哭。孫中山連夜從日本趕回上海,親自主持了宋教
仁的葬禮。
次日,宋教仁的靈柩移往湖南會館,前來送行的人有幾千人,所到之處,都是人山人海,道路阻塞,但氣氛
嚴肅靜穆。一路祭者不絕,弔客之多、秩序之整、觀者之擠,可謂盛況空前,人們目睹遺像莫不肅然起敬。
孫中山的輓聯是:“作公民保障,誰非後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民主黨領袖湯化龍的輓聯是:
“倘許我作憤激語,謂神州將與先生毅魄俱沉,號哭范巨卿,白馬素車無地赴;
便降格就利害觀,何國人忍把萬里長城自壞,從容來君叔,抽刀移筆向誰言。”
林長民在輓聯中說“政舉人存,人亡政熄”。
1924年6月,占地百餘畝的宋教仁公園在上海閘北落成,宋教仁的遺體葬於園內。墓頂塑一展翅雄鷹,象徵
先烈革命的凌雲之志,
九州何處可避秦?
男兒無畏灑碧血,
漁父有膽剮龍鱗。
千年黃袍付烈火,
一部約法系黎民。
九旬歲月真如夢,
而今遙想淚滿巾。
目錄
圖片四幅
自序1
第一章 求學時代之環境與背景2
一 經世致用學風之復興4
講求時務 注意新學6
湖南自立自保之主張8
湖南留日學生刊行留學譯編2
民族主義之教育與湖南自治論15
武昌文普通中學與革命風潮18
科學補習所與華興會舉義之失敗29
第二章 日本六年30
二十世紀之支那與睡獅33
中國革命同盟會之成立39
革命建設基礎在高深學養44
遊說馬俠與問島問題49
同盟會之悲歡離合67
第三章 對內政外交的主張68
對外關係的認識73
建設真正民權之立憲政治77
尊奉民生主義 推進社會政策59
第四章 大革命爆發前後97
同盟會中部總會之組織102
長江上下游的奔走聯絡108
臨時政府之組織114
袁世凱陰謀與宋之對策155
第五章 政黨政治之嘗試157
同盟會之團結與改造166
不戀權利 只重政見195
第六章 為民主憲法犧牲199
國民黨之組織205
孫黃北游之前後213
國民議員選舉與大政見223
蓋棺論不定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