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地域經濟

宋代地域經濟

《宋代地域經濟》是一本程民生編制,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在1996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宋代地域經濟 封圖宋代地域經濟 封圖
書名:宋代地域經濟
圖書編號:1337261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定價:24.0
ISBN:781018760
作者:程民生/國別:中國大陸
出版日期:1996-05-01
版次:1
開本:32開

簡介:

梓州路

該路絕大部分在成都盆地之中,換言之,即占據了成都盆地的大半。但其自然條件卻與成都府路有較大的差距。梓州路雖在盆地,然而史料中所表明的卻不是平原,而多是丘陵,“多是山田,又無灌溉之利”。《文獻通考·田賦四》也言:“梓州路田為山崖,難計頃畝”,是宋代全國惟一沒有田地數量統計數字的路分,說明其田地十分零散。
在這種環境下,各州的境況都不佳。如正居其中心的普州(今四川安岳):“普地千里,圯崦走伏,率無良疇,大田若箕。三日不雨,地裂龜坼。”資州(今四川資中):“地狹民貧,無土以耕,在蜀為窮僻之邑。”西南部的敘州(即戎州,今四川宜賓一帶):“地陋隘夷……不當中州一小縣,民勞苦多瘠。”其首善之區梓州(即潼川,今四川三台),史料記載中有完全相反者,一說“壤地瘠薄,民物之產,曾不及西川一大縣”;一說“潼川弁冕三蜀,方率十八州,山川形勝、衣冠人物、貢賦織組、民庶繁夥,望成都不肯低一線氣”。矛盾在於物產是否豐富。前說者為郭良能,人物年代已不可考;後說者為李新,徽宗時人。如郭良能在李新之前,有可能是到徽宗時發展了,但李新所謂可與成都媲美當是誇大之詞。其他諸州,就筆者所見史料,唯昌州(今四川大足)較好些,“有桑麻粳棟之饒”,但“凡衣食物資以養生者,不及他郡”,屬於中等水平。

夔州路

四川諸路,以夔州路面積最大,也是自然環境最惡劣之地。其境盡在群山之中,所謂“夔峽之間,大山深谷,土地磽确,民居鮮少,事力貧薄,比東西川十不及一……稼穡艱難,最為下下”;“夔路最為荒瘠,號為刀耕火種之地。雖遇豐歲,民間猶不免食木根食”。之所以刀耕火種,原因之一是土質甚劣。如施州(今湖北恩施):“山崗砂石,不通牛犁,惟伐木燒畲以種五穀。”該路的絕大部分地方還是原始洪荒,土地墾殖率很低,而且窮山惡水之間還瀰漫著瘴氣。更糟的是由於山高,水源缺乏,在其路治所在地夔州(今四川奉節),連居民飲用水也很困難:“夔峽州郡,民間無井飲。夔州城中引三洞、三臂兩溪水分布之衢巷,貯以桐船木檻,年必一易,使汲者輸錢以治之。”實際上是居民買水飲用。飲用水尚且如此,遑論灌溉農田!
川蜀四路的自然環境相比較而言,成都府路最優,利州路次之,梓州路又次之,夔州路不但是四川最差的地區,也是全國最差的地區。

四川

四川的農田水利工程集中在成都府路。“成都府路水田多,山田少,又有渠堰灌溉。”水利狀況良好。
此地有久負盛名的都江堰,灌溉水系分三大主流、十四個支流和九個堰,澆灌之利,澤及川西平原的成都府、彭州、漢州、永康軍和梓州路的懷安軍等地。在原有良好基礎上,宋代又建立了歲修制度,使之不斷完善,更好發揮作用。僅此一項,就表明了成都府路的水利建設十分發達,在當地農業中起著極為重要的支柱作用。
成都府路的水利事業比前代有所發展,新建了一些項目。如宋仁宗時,韓億在成都疏決七升江口,“下溉民田數千頃”。隨後張逸又在此地作堰,“雍江水溉民田”。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蜀州修建新堰,使390頃農田得到澆灌,受惠農戶五千餘家。成都府路面積不大,有都江堰等水利設施,農業生產比較穩定,水旱災害也較少。
梓州、利州、夔州三路,未見有較大的水利工程記載。如汪應辰說:“其潼川府路(即梓川路)多是山田,又無灌溉之利。”

廣南

廣東的農田水利建設十分落後,除了曾修復廣西靈渠屬於交通水利之外,未見有其他的記載。原因在於,這裡土曠人稀,農業上不需要大的投資。“深廣曠土彌望,田家所耕百之一爾。必水泉冬夏常注之地,然後為田。苟膚寸高仰,皆棄而不顧。”這裡的糧食生產固然離不開水,但選擇面廣,只利用自然水源就夠了,不必人工興建大規模的水利設施。由此也可反映出廣南農業生產的落後,完全是靠天吃飯,因而有“惰農”之稱。至熙寧時廣西水利建設才有了較大發展。
京西北部地區的水稻種植,大都是在北宋時推廣的。如宋仁宗時,許州人還不會種稻,“張鄧公鎮許,召襄漢佃戶教種公田”,發展水稻,不久即出現了“壓塍霜稻報豐年,鐮響枷鳴野日天”的盛況,獲得了豐收。孟州的河陽縣,原來“土人不習水田之利”,宋仁宗皇佑年間陳襄任知縣時,開始試驗種稻:“得水之可以溉田者……命其徒出錢十萬,僦田二頃以試之。粳稻果大收!得谷以償出錢者,其餘猶足以供官。河陽人大享其利。”這裡的種植推廣也取得成功,每畝所產水稻的價值,至少是500錢,加上“其餘猶足以供官”的部分,每畝產值大約在l000錢左右。河陽人之所以“大享其利”,就在於種稻產生了很高的經濟效益,水稻的進一步推廣已是不言而喻了。在唐州,經過知州趙尚寬大力興建農田水利之後,產生了許多水田,種植了許多水稻,“昔之菽粟者,多化而為徐(即稻)”,使唐州改變了落後面貌,使京西的水稻種植面積更加擴大。
京東地區,諸州多有種植水稻者。如齊州的水稻,引起了蘇轍的興趣,詠之於詩篇:“下田滿粳稻,秋成比禾菽。”可見低洼的土地種滿了水稻,與旱地作物有同樣高的效益。沂州水利建設發達,“其田兼備魚稻之饒”,說明水稻產品很豐富。另外,徐州也有水稻生產,“有魚、稻、鶉、雉之類,足以充食”,即可證明其水稻種植有一定的規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