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安-71預警機蘇聯軍方一向重視陸基雷達監視網的建設,但是對於預警機的發展則重視不足。而美國海軍自20世紀60年代起發展出了E-2系列艦載預警機,也沒有引起蘇聯軍方的重視。1982年敘利亞空軍和以色列空軍在貝卡谷地展開空戰,結果裝備蘇制飛機的敘利亞方面慘敗,以色列宣稱取得了85比0的空戰戰果。這次空戰使得蘇聯軍方高度重視以色列空軍裝備的E-2預警機,認為這是以方取勝的關鍵因素。於是蘇聯空軍立即要求研製與E-2相當的戰術預警機。當時,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正在大力推進大型航空母艦的發展,希望能夠發展一種依靠彈射器起飛的艦載預警機。在戈爾什科夫看來,只要艦載機必須依靠彈射器起飛,國防部就得批准建造裝有彈射器的大型航母。當時,以設計運輸機見長的安東諾夫設計局(曾研製過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安-225)成為艦載預警機的第一研製單位。而安東諾夫設計局此時已經開發出一種雙發動機噴氣式戰術運輸機安-72。該機的最大特點是具有極佳的短距離起飛能力,似乎比較適合在航母上使用。於是安東局認為該機如果要在航空母艦上使用存在很多技術問題,於是在安-72的基礎上,進一步研製。
An-71預警機是在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短距起降運輸機AN-72的基礎上改裝而成的,為蘇聯研發的空中預警與控制飛機,其作用與美國的E-2C預警機基本相同。最初,An-71是作為海軍的艦戴預警機而設計的,目的是支援Yak-38垂直起降戰鬥機與蘇聯下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作戰,該機的研製工作始於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由於研製生產工作一直處於保密狀態,直到1984年外界才知道該機已經生產,因此受到西方的極大關注,An-71於1985年11月12日首次試飛,1987年首次對外公開亮相,西方給他的綽號為“狂妄”(Madcap),起初,蘇聯準備將他裝備到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母上,在設計中An-71也完全能夠在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母上以滑躍的方式起飛,但是不幸的是, 1991年蘇聯解體,僅有的三架An-71成為烏克蘭所有,而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被拉到了俄羅斯聯邦,以致該型機投入使用後不久便退出現役。1995年,俄羅斯在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進行了An-74的起降實驗,緊接著由於經費問題俄羅斯停止了相關實驗,而庫茲涅佐夫號也近十年沒有遠航。
技術特點
An-71預警機沿用了An-72運輸機的機身,採用懸臂式上單翼,機翼上裝有雙縫後緣襟翼,外段為三縫後緣襟翼,兩台發動機裝在機翼前上方,使尾噴流沿上機翼表面流向後方,以改善翼面的流動狀態,增加機翼升力。同時,可以配合吹氣襟翼使得起飛、降落時的低速穩定飛行狀態獲得一定保證。
An-71的主要機戴電子設備有:“織女星”科學生產聯合體生產的“量子”預警雷達,電子情報和高頻電子系統,自動導航和飛行控制系統、MK-12敵我識別器等,該機的最大特點是它的扁圓形旋轉雷達無線罩不是位於機身上部,而是裝在飛機的垂直尾翼上,其旋轉雷達天線每分鐘可旋轉6周,“量子”雷達能進行360度掃瞄,可監視從海平面到13000米高空、370公里範圍內的目標。
該機載員6人,可同時發現300個目標並自動跟蹤其中120個目標。
性能數據
基本數據 | |
長度 | 23.5米(77英尺) |
翼展 | 31.89米(104英尺7英寸) |
機高 | 9.20米(30英尺1英寸) |
動力 | 翼上2ד進步”D-436K/T3渦扇發動機 |
尾部1×RD-38A渦噴發動機 | |
空重 | 19,760千克 |
載重 | 28,083 千克 |
為了縮短起飛距離和在一台引擎故障的情況下也能保證起飛成功,安-71的機尾部分接受了改造,額外裝入一台起飛用渦噴,除了在主翼上的兩台“進步”D-436K/T3 渦扇發動機外,這額外的一台便是RD-38A單軸渦噴發動機,進氣口位於機身上方,在巡航狀態下進氣口與這台發動機便會關閉。這款渦噴也是雅克-38戰鬥機的起飛引擎。
基本性能 | |
最大起飛重量 | 32,100千克 |
最大推力 | 21,000磅×2 |
最大速度 | 650公里/小時 |
巡航速度 | 530公里/小時 |
實用升限 | 10800米 |
滯空時間 | 5小時 |
服役事件
最初,安-71預警機準備服役於海軍“提比里西”(Tbilisi,後改名“庫茲涅佐夫”(Admiral Kuznetsov))號航母上,1991年蘇聯解體,僅有的三架An-71成為烏克蘭所有,而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被拉到了俄羅斯聯邦,以致該型機投入使用後不久便退出現役。因機身過長過高及機載設備和系統等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及蘇聯解體缺少資金等原因,這種空中預警與控制飛機壽命很短,在生產了3架後便停止了研製,並被雅克-44(也於1993年停止研製)所取代。
總體評價
與E-2/E-3、空警2000等大多數預警機不同,An-71預警機的預警雷達很有創意的安裝在了垂直安定面上,而不是在機身重心附近另行安裝支架進行支撐。這樣做直觀的好處自然是減少了機身的改裝工作量,當然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直接使得飛機重心後移。對比An-71與原型機An-72,可以很明顯的發現An-71的垂直尾翼由後傾改為了前傾,以削弱雷達後置對重心帶來的不良影響。
通過減少改裝工作量和額外的雷達支撐組件,安-71成功的實現了上艦所需要的“減重”目標。使用2台渦扇發動機的An-71最大起飛重量不到33噸;相比之下競爭對手、採用2台渦輪槳發動機並且像極了E-2C的雅克-44艦載預警機,其最大起飛重量高達40噸。蘇聯解體前夕,An-71已經被選為蘇聯的下一代艦載預警機,並搭配在新建的核動力航母上。
可惜,生不逢時的An-71與安東諾夫設計局一樣是地地道道的烏克蘭貨。蘇聯解體後,烏克蘭製造的An-71注定無法在被俄羅斯海軍搶走的航母上服役,而缺錢的俄羅斯也沒有能力為滑躍起飛的庫茲涅佐夫號提供足夠的資金研製合適的固定翼預警機。
值得一提的是,依靠兩台渦扇和一台附加渦噴發動機所提供的巨大推力,An-71可以不依靠彈射器從1143.5號航母的滑躍甲板直接起飛。
原型機在前蘇聯各地域和氣象條件下進行了多次試飛,其性能表現讓隸屬於國防部旳科研機構認為在與安-71實施協同行動的情況下戰鬥機 部隊的作戰成效能夠提高3倍。該型預警機還被選定上正在建造核動力航母。非常可惜的,試飛工作還沒完全結束,前蘇聯就分崩離析。因此安-71的所有研製計畫也全部作廢,使用對象沒有了,經費也沒有了,項目最終死亡,2架原型機也被封存。直到今天俄羅斯也沒有任何全新的預警機,也只是在A50預警機上改裝升級後繼續使用。
該型預警機被設計成只需滑躍就能從航母起飛,目前中國航母上還沒有艦載固定翼預警機,要是當年將它弄來,也許今天安-71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