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銅石並用時代彩陶文化
分布於今蘇聯土庫曼加盟共和國南部科佩特山北麓平原。年代為公元前第 5千年初至前第 3千年初。因1904年美國考古學家彭北萊(1837~1923)在阿什哈巴德東南12公里處發掘的安諾遺址而得名。從20世紀50年代起,蘇聯考古學家Б.А.庫夫廷和В.□.馬松等人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
該文化房屋為單間或多間的土坯建築,後者由若干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包括一間住房及附屬的儲藏間。各個聚落還有兼作崇拜中心和集會場所的房子,屋內設祭祀的灶火,牆壁或地面施以紅、黑色的幾何紋單彩或雙彩。墓葬常散見於聚落之內。死者為單人側身屈肢葬,有的屍體以赭石染色。有的無隨葬品,有的隨葬有少量飾物、容器或祭肉。晚期在聚落邊緣的地面用土坯築起橢圓形的集體葬墓室,墓頂為疊澀的券頂,面積一般為5~6平方米,每座墓內葬二、三人至十數人。
安諾文化(Anau Culture)的陶器為手制的平底缽、碗、罐。彩陶為深褐色的單彩或紅、黑色的雙彩,繪出三角、菱形、方格、十字、平行線等幾何紋及山羊等象生紋。不施彩繪的陶器胎呈灰色或紅色,器表常磨光,間或施劃紋。屢見紅陶人像和動物塑像,人物塑像多為女性,推測系豐收女神。此外,還發現陶紡輪和陶車模型的輪子。工具有石制的鐮刃、鏃、錛、鋤、掘土棒墜環、磨盤、磨棒、臼、杵、紅銅鑄造的針、錐、 別針、斧、刀、鏃、 矛、鑿,骨制的刮刀、磨光器、針、 錐、叉等。飾物有金、 銀、紅銅、 寶石製成的串珠和垂飾,以及紅銅製的鏡、 鐲、環等。
居民屬歐羅巴人種東地中海類型。主要經營農業和家畜飼養業。早期農業利用河流泛濫灌溉,晚期已開始人工引水灌溉。 作物主要有小麥、 大麥,家畜則有牛、羊、駱駝、豬。從住房類型、紅陶女像和墓葬尚無明顯貧富分化來看,當時社會當處於母系氏族公社階段。但晚期屢見男子陶塑,似為母權制衰微的徵象。
起源之說
關於該文化的起源,一說源於伊朗高原,一說系在哲通文化基礎上吸收伊朗高原的文化因素而形成。在其發展過程中,曾與阿富汗、伊朗、美索不達米亞等地發生密切的文化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