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安氏大院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廟後安村,建於清光緒年間,200多年來,安家8代人居住在此。周邊有上千年的安氏古墓園、300多歲的古樹相伴,是附近安氏宗親的聖地。
在2011年公布的“三普”名錄中,廟後安村的安寶山門樓、安氏墓地(清)、安氏墓群(漢)等6處古建築、古墓葬被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新鄭市的領導曾把安氏大院作為鄉村文化的代表,專門介紹給外省朋友。
大院歷史
200多年來,安家8代人居住在此。院子裡那座100層磚塊搭建的小樓,曾經是村莊的最高點。動盪的歲月里,這個小院闖進過日本兵,住過即將渡江的人民解放軍;土改工作組在後院小樓的二層開會,動員農民一起鬥地主;還有幾年,全村人又都坐在這個院子裡吃大鍋飯。
77歲的安世民是家族的第18世後人、族長,2013年,曾經喧鬧的院子裡只剩下安世民夫妻。
安世民老人其實很願意給後輩講講發生在這個小院中的故事以及家族的歷史。他喜歡講600多年前,安氏的老祖先是怎樣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徙至此。他蒐集關於家族的各種文獻資料。案頭那本《新鄭縣誌》里記錄了一位安氏先人,他特地用黑色便簽紙作了標記:“十世安可久,醇謹老誠,居鄉以厚德稱,現年89歲”。
建築特點
這座兩進的院子,門樓上刻著“花開富貴”的木雕,一對古樸的蝙蝠振翅飛在盛開的牡丹上方。兩朵秀氣的磚花鐫在牆壁上,大門兩側還各有一幅麒麟送子的磚雕。如果仔細觀察,你還可以在上面發現一些已經乾裂的黃色泥土,那是歲月和政治運動在此留下的痕跡。
木門上一道特殊的防盜暗鎖也透露出這裡曾有的殷實。這是屬於大戶人家的特殊標誌。如果不知道機關在哪兒,根本別想偷偷摸摸地溜進來。有一年,新鄭市分管文化的領導來這裡參觀,站在門背後擺弄了半個小時,還是拉不動門栓。安世民微笑地站在後面,一聲不吭地看著,然後慢悠悠地走過去,手指伸到門上的一根木條下輕輕一摁,再一拉,門就開了。這個精巧的設計讓那位領導嘖嘖稱奇。
可真地走進院子,眼前的景象卻不免讓人有些失望。灰色磚牆上突兀地刷著“獨生子女全家光榮”的紅色標語以及“豹妹歌舞團”的電話號碼。堂屋的門環上掛著銅鎖,木頭窗欞已被冬瓜藤蔓遮掩住。
征遷風波
因“合村並城”,安氏大院被“限期拆除”。鄭州航空港區銀河辦事處廟後安村合村並城指揮部的公告顯示,這裡的征遷工作將在2014年1月15日前完成。為此,原新鄭市龍王鄉廟後安村的安氏後人們寢食難安。
尷尬征遷,2014年1月15日前要拆完
張貼在村內的征遷公告,卻徹底打破了村子的寧靜。鄭州航空港區銀河辦事處廟後安村合村並城指揮部的公告顯示,這裡的征遷工作將在2014年1月15日前完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曾為其繞道
安氏後人介紹,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勘察時,工作人員專門避開了古皂角樹、古宅和古墓園,“當時,標線都在村里畫好又改了,現在大運河繞著村子過”。
是文物但不是文保單位,該不該保護?
對這片古建築的征遷,古建築保護志願者們也同樣心焦。河南綠色中原志願者組織古民居項目負責人彭保紅說,他們呼籲保護這些古建築、古墓葬,是有法律依據的,因為它們是官方認定的文物——在2011年公布的“三普”名錄中,廟後安村的安寶山門樓、安氏墓地(清)、安氏墓群(漢)等6處古建築、古墓葬被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在鄭州的網路問政平台上,新鄭市文物局回應網友稱,廟後安村的古宅不屬於國有文物保護單位,無法納入國家直接保護管理範圍,“三普”時該局對古宅進行了登記,但最終未被批准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局只能建議保留。
對此,彭保紅認為,既然經過文物普查已被公布為文物點,這些古建築、古墓葬就是法律意義上的文物,“要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保護的是所有文物,而不僅僅是文物保護單位”。
大河報記者查詢發現,鄭州市曾在發布《我市公布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時表示,名錄包括8651處國家文物局審核通過的不可移動文物,為其納入法律保護體系,切實做好文物的管理和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
文物保護規劃未通過就拆遷,是否違規?
鄭州市文物局的公開答覆說,鄭州市政府組織編制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文物保護總體規劃》,對港區415平方公里範圍內的400多處文物點進行梳理,並制訂了保護措施,“目前,該規劃初稿已完成,正等待審批。我局將督促和責成港區文物管理部門做好區域內文物點的保護管理工作”。
然而,對這些文物點的現狀,包括安氏後人和志願者在內,都表示擔憂。為保住祖宅,正積極學習法律知識的安翠峰說,我國《文物保護法》第16條規定,根據文物保護的需要,城鄉建設規劃應事先商定本行政區域內文物保護規劃,並納入實施,“可事實是,文物保護總體規劃還沒通過,針對文物點的拆遷已經開始了”。彭保紅也認為,相關部門做法欠妥,甚至違規。
不過,鄭州市文物局局長閻鐵成2013年12月29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這種現實情況雖然難以理解,但並不違規,因為這些古建築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文物,不是文物保護單位。
官方:征遷手續完備,要建大橋必須拆掉
鄭州航空港區銀河辦事處駐廟後安村負責征遷工作的包村幹部唐建超告訴大河報記者,廟後安村的合村並城工作是按港區管委會要求統一安排部署的,征遷手續完備,各項工作一直在按部就班進行中。按照規劃,村子所處位置要建一座跨南水北調渠的大橋,原本需要拆掉十幾戶,但是,“老建築剛好在村中央,要是附近都拆了,留幾處老宅子也不好看不是?”
“確實是必須拆掉,不可能保留。”唐建超強調說,“港區現在12個辦事處都在搞合村並城,這樣的老建築幾乎每個辦事處都有,要易地重建,也不太現實。”
建議: 建個“民居博物館”咋樣?
彭保紅認為,退一步講,如果這些建築不能被保留,可以選擇一些精品易地重建,集中起來建一處“中原古民居博物館”,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折中方案。
“與山區老建築保存較多的情況不同,現在的港區一帶一馬平川,類似安家大院這樣的老建築能夠保存下來,很不容易。”彭保紅說,如果能夠易地保存,也算是對地區文化傳承的貢獻。
對此,鄭州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鄭東軍教授也認為可行。他說,古民居博物館在省外不少地方都有,雖然不如原址保護更妥帖,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建築文化和地域文化,“一個地區的城建規劃,肯定要有公園綠地,建一處古民居主題公園,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