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安振平
專精領域:中學教育數學專家工作單位:北京教育出版社恆謙教育研究院
中學數學特級教師,陝西數學會普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曾獲”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中國小中青年十傑教師”,蘇步青數學教育二等獎。在《中學數學教學參考》等五十餘家刊物上載文數十篇。
個人簡介
安振平,男,1961年7月生於陝西省永壽縣,1983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數學系,本科學歷,學士學位,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1983年參加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寧中學、永壽中學任教任職,1988年評為中學數學高級教師,1992年評為陝西省中學數學特級教師,1994年推選為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員。
現為陝西數學會普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陝西省中學數學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鹹陽市中學數學教學研究會理事長、鹹陽市高考數學研究專家組成員,《中學數學教學參考》高考試題研究組核心成員。
成就及榮譽
曾在《數學通報》、《數學通訊》、《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學數學月刊》、《中學數學雜誌》、《中學數學研究》、《中學數學》、《數學學習指導報》、《中學生理科應試》、《考試報》、《中學生數理化》、《新高考》、《中學數理化》等五十餘家刊物上發表論文700餘篇。第一篇論文《涉及兩個三角形的一個不等式》在《數學通訊》上發表,推廣了已知三角形求三角形面積的海倫-秦韶九公式,也推廣了外森比克不等式,還推廣了費恩斯列爾-哈德維格不等式,並加強了匹多不等式。被數學家親切地稱為“安振平不等式”。主編《解讀高考新題型——數學》、《高考數學金版專輯1》,《高考數學金版專輯2》,《高考數學金版專輯3》,《高中數學實用手冊》,《巧思妙解高一數學》,《巧思妙解高二數學》,《試題調研》等書籍。為全國高、國中數學聯合競賽和全國希望杯數學競賽命題多道,並有多篇文章獲省級以上獎勵。
1985年評為“陝西省優秀教師”,1987年評為“陝西省勞動模範”,1991年評為“全國八十年代優秀大學畢生”,1996年獲陝西省首屆青年科技獎,2000年評為“全國中國小中青年十傑教師”,2003年獲“蘇步青數學教育二等獎”,2005年獲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集團“功勳作者”稱號,2006年評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安振平,1983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1988年評為中學高級教師,1992年評為陝西特級教師。多年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和管理工作。一邊教書、一邊管理,在育人教書的同時,潛心學習和研究,撰寫了大量教育教學文章,個人也獲得各級部門的獎勵。曾獲陝西省優秀教師、陝西省勞動模範、全國中國小中青年十傑教師,全國八十年代優秀大學畢業生,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等稱號,鹹陽市首批拔尖人才。先後擔任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全國初等數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不等式研究會理事,陝西數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陝西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陝西中學數學常務理事,鹹陽市中學數學研究會理事長,鹹陽市數學學會副理事長。
2008年調入鹹陽師範學院,從事數學教育教學工作,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專心思考、探索教師培訓、新課程培訓與推進、高考數學研究、數學競賽培訓等工作,撰寫了大量專題文章和普及圖書,參與了許多培訓會議和新課程的推進工作,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主要工作有:
1、參與編寫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數學教材,參與編寫了高校教材《數學教育學導論》、《初等代數研究》;
2、2007年和2008年教育部高中數學遠程教育培訓專家,北師大版高中數學教材培訓專家,為陝西、安徽等地教師做過多次培訓工作。
3、陝西省新課程高考研究與資源開發項目數學學科專家組專家,為陝西、新疆、安徽、雲南、廣西、甘肅、貴州、四川等地做過多次高考輔導報告。參與陝西、鹹陽高考數學模擬試題的設計工作。在鹹陽教育電視台上做過3次高考講座。
4、全國“希望杯”數學競賽命題委員會成員,為“希望杯”高中數學競賽、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北方數學競賽命制賽題數十道。參與了陝西、河北等地競賽培訓工作。
5、主持鹹陽師範學院課題“初等數學不等式研究”,兩年多來,獲得了一定的進展,一些研究成果在《Mathematical reflections》(美國)、《數學傳播》(台灣)、《數學通報》、《數學教學》等刊物上發表。提出的一些不等式問題引起了一批研究者的興趣。
6、撰寫的基礎教育成果《數學概括能力的形成研究》獲得陝西省教育廳3等獎(2008);《在學習與反思中促進數學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獲得陝西省教育廳3等獎(2008).
7、負責“集中、超前”、“農村高中課堂教學中創新才能的培養”、“農村高中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等國家、省市級實驗課題。
他常說:“作為一名從事基礎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把書本的理念轉化為教與學的行動,培養一批“懂理念、重實踐、勤反思”,“教的愉快、學的輕鬆、考的滿意”的未來的人們教師,這將是我不斷地思考、探索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