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迎江寺

安慶市迎江寺

安慶市迎江寺,曾名古萬佛寺,創建於宋開寶七年,位於安慶市樅楊門外的長江邊上。

安慶市迎江寺安慶市迎江寺
安慶市迎江寺
迎江寺位於安慶市樅楊門外的長江邊上,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振風塔毗盧殿藏經樓等建築組成。整座寺廟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長江十里開外均能見其雄姿。
迎江寺創建於宋開寶七年(974年),曾名古萬佛寺。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敕名“護國永昌禪寺”,擴修了殿堂。清朝初年重建,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大雄寶殿、天王殿。鹹豐十一年(1861年)毀於戰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為寺廟迎長江而立。光緒元年(1875年),慈禧太后賜給迎江寺“妙明園”願額,懸於藏經閣上,1929年被火燒毀。

迎江寺建立以來,歷朝香火興盛,延綿不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多次對寺廟進行維修、保護。1983年,迎江寺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4年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近年來,迎江寺成立了由僧人組成的管理委員會,恢復了叢林制度,辦起了素餐館,實現了以寺養寺。迎江寺的殿堂樓閣也都修葺一新,成為安慶市的一顆明珠鑲嵌在長江之濱。

天王殿、大雄寶殿建築在高台上,十分雄偉,為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毗盧殿為重檐歇山頂,粘土簡瓦,有發戧、提棧,無斗拱。藏經樓為現代式重檐歇山頂,小青瓦屋面,是近代寺廟建築。 振興塔是迎江寺最具特色的建築,又名萬佛塔。始建於明隆慶二年(15邱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鹹豐十一年(1861年)六、七層被炮火擊毀,1871年、1893年兩次重修。現存的振風塔共7層,高60米。塔身平面形狀為正八邊形,底層邊長約5.5米,兩對邊距離約13米,逐層收縮。塔內空心,有石級直通塔頂。一、二層由塔外入口,三層以上設在兩道正八邊形夾牆之間。塔中心八角瓜皮頂空萬有三或四面設拱涵直通塔外迴廊,石級出入口設在拱涵一側,無拱涵之塔面設一拱形壁龕,各層拱涵或壁龕兩側對稱設1至5個小壁龕,龕內供600多座磚雕佛像,龕後有縫直通塔內夾道和空廳頂部各壁佛,使佛燈常明,獨具匠心。塔底層設一寬約3米的有柱迴廊,兩層以上設無柱迴廊,檐角發放,戧下系銅鈴,梵聲常鳴。塔頂是八方體須彌座,上接覆缽、相輪、寶瓶等,以銅軸相連構成塔剎。從相輪到飛角,有8根鐵索相連,形如傘狀。振風塔不僅是迎江寺的明珠,也是安慶市建築中的驕例,“塔影橫江”為安慶八景之一,有“過了安慶不說塔”之語。現振光塔已被安徽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8月,安慶市佛協會長、迎江寺81歲的方丈皖峰法師向潛山縣希望工程捐款6000元。第二年,再次捐款。

1996年春節,皖峰法師又向安慶市社會福利院捐款5000元。安慶市佛教協會和安慶地區八縣三區四眾佛教徒200餘人,在迎江禪寺皖峰方丈主持下,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1995年8月19日至20日,在迎江寺連續兩天舉行盛大法會,為在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殉難的烈士追薦祈禱,祝願世界永久和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