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湖南華容自古人才輩出,人口遷徙頻繁,姓氏豐富,而尤以劉姓最為著名,是華容一大望族。在整個華容境內生活著九支各自流源分明的劉姓後裔。他們被稱為“九劉”,民間俗語謂之“九劉十八張”、“劉家流天下”,這“九劉”中除了有大名鼎鼎的“茶劉氏”(明朝兵部尚書劉大夏即是茶劉氏後裔)之外,還有“官劉”“學官劉”“民劉”“蘇劉”“軍劉”“補袞劉”等等,而由於學官劉氏在清鹹豐七年(1857)六修族譜之後相隔150年才進行續修,所以檔案資料稀少,以至於湖南省圖書館2006年輯錄的《湖南氏族源流》中將其遺漏,這是令人遺憾的。
簡述
學官劉氏亦稱學劉氏,祖善基公發跡江西南昌,宋元間迭顯仕途。至開冬、子吉、開吉三堂兄元末遷居華容以來,明清年間,簪纓濟濟,人文蔚起,皆一世之盛也。斯時劉姓人數已成為華容之最,而宗派亦繁,因善基公二房子吉公元末授湖廣學政,棄官隱居洞庭之藪,於華容南山之東落業而終,故後裔有學官劉氏之稱。近現代後裔著名人物有革命先烈劉革非、劉精鬆上將等等。
遷居華容三房後裔 長房 開冬公 元至元元年(1335),為避亂由江西南昌遷至湖南華容鼎山杉木橋,後裔稱為鼎山支。
二房 子吉公 元至正十六年(1352),棄官隱居湖南華容禹山明德會,後裔稱為禹山支。
子吉公,號誌祥,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人。生於元至順元年,十八歲入郡庠生,至正八年獲鄉薦,至正十年捷進士第殿試考補刑部主事,至正十二年除授湖廣學政,十五年任滿復命,值妖人劉福通等陷,江西河南等路南北相隔,遂棄官隱居洞庭之濱,至正十六年乃於華容南山之東落業焉,年七十而終,葬對門山。
三房 開吉公 元至元元年(1335),避亂有江西南昌遷至湖南華容墨山白馬廟,後裔稱為墨山支。
始祖遠流
學官劉氏在始祖善基公(南宋)以前本有舊譜世系,舊譜藏於祖祠櫃中,不幸元末亂世祠毀譜焚,此乃學官劉氏一大劫運。十一世祖巴山公(字東陵,邑廩生,生於明洪武二十九年,卒於天順元年。鼎山支裔)掘舊屋基得一瓦壇,其中有濕譜一冊,不可翻閱,曬乾後止得前數頁,載有善基公降及迪祇,迪禧,迪祺諸公,並難其生卒,其餘頁冊皆亦模糊不可辨明。尚喜學官劉氏後裔各家祖宗牌位尚在,世代相傳,堂號郡望,堂聯祠聯,一目清晰,流源明了
學官劉氏與官劉氏
公元2006年學官劉氏七修族譜中,將學官劉氏簡稱為官劉氏,這是極大的謬誤。
考證上海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和華容諸歷史檔案資料,“官劉”莫不源出江西吉安前溪南唐大理寺丞一脈,明永樂至成化年間先後有13支人從江西遷居華容茶港坪、仰山廟、插旗、鶯歌山、萬庚濤湖、落下坪、蔣家山、沙渚港、普賢崗、黃土窖、津湖港、湯家橋、松木橋,這13支先祖遷居華容後,堂號、堂聯、派語一脈共同,而與學官劉氏堂號、堂聯、派語無任何關聯。
學官劉氏家族自清朝中後期六修族譜以後經久百年未修,不少族人與“官劉”後人混居,加之“官劉”支系繁大,以致在“官”和“學官”上混淆了,將學官後裔亦稱“官劉”,特別在前溪堂“官劉氏”新擬修譜牒中,竟稱有意將學官劉氏後裔稱為“高基廟支”納入譜牒,並註明學官劉氏百字嫡派不與其派語相衝突。殊不知“官劉”一系始祖全部源自吉安前溪劉莊一脈,而學官劉氏始祖善基公世居豫章南昌。學官劉氏便是官劉,這顯然是牽強的。
堂號郡望,堂聯祠聯
堂號彭城 學官劉氏堂號彭城,在2006年學官劉氏七修族譜中,將彭城郡始祖定為中山靖王,實屬謬誤!
彭城郡,或為楚國、楚郡、彭城國,古代郡國名。楚漢之際置,郡治在彭城縣(縣治在今江蘇省徐州市)。秦代其地屬泗水郡。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封劉交為楚王,以東海郡、薛郡、彭城郡三十六縣置楚國。彭城郡為漢代楚國的核心部分。景帝三年(前154年),楚王劉戊聯合吳、趙、濟南、菑川、膠東、膠西國諸王發動七國之亂。亂平後,楚國本應置郡,但因景帝“尊寵元王”,不忍絕其祀,故立劉禮為楚王,奉祀楚元王劉交。於是彭城郡北部數縣仍為楚國,析彭城郡南部置沛郡,以楚國之薛郡置魯國。宣帝地節元年,楚王劉延壽謀反,楚國除為彭城郡。黃龍元年,徙皇子定陶王劉囂為楚王,復置楚國。成帝元延四年(前8年),楚國領七縣:彭城、留、梧、傅陽、呂、武原、甾丘。屬徐州刺史部。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省徐州市中部、安徽省淮北市東部一帶。
由此史料可知,彭城郡始祖實乃楚元王劉交,這樣的始祖流源也與學官劉氏的堂聯和祠聯相所述相符合。
堂聯祠聯
學官劉氏的堂聯和祠聯,內容多為涉及本族來源,演變和祖宗業績。
(一)
藜閣家聲垂萬古,墨莊世業振千秋
(二)
文光祿閣家聲遠,書集墨莊世業長
(三)
青藜照讀墨莊第,祿閣校書彭城堂
由堂聯和祠聯可以看出,學官劉氏與彭城郡始祖劉交有關,與西漢青藜照讀的大學者劉向有關,與江西著名的墨莊劉氏更是有密切的聯繫。而劉向是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墨莊劉氏也是彭城郡楚元交王的後裔。
學官劉氏是彭城之脈,墨莊後裔。
百字嫡派
乾坤清淑運,毓秀萃英賢,
智大開心朗,仁精保性堅,
忠貞期篤棐,孝友克純全,
敏習詩書博,崇修義理專,
鴻徽彰祖典,駿業顯家傳,
濟世和光普,敦宗懋德聯,
休風恆啟後,慧澤遠承先,
策富升高第,榮新晉茂年,
芳名揚日盛,貴秩起雲連,
廣有貽謀善,嘉祥定永延。
——明弘治元年戊申桂月十三代孫亮邦傑氏撰
學官劉氏後裔,遵照譜籍,以派取名,尊長有序,延綿後代,流芳百世,書帶千秋。
歷代譜牒修續
一修 清康熙七年(1668),十九世孫蘇叟眉氏纂撰序文。 二修 康熙三十九年(1700),二十一代孫昌廷陶庵氏纂續序文於慈利官署。
三修 乾隆四年(1739),二十二世孫修桂學一氏撰增補序文,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纂修官刑部廣西清吏司郎中張晴溪拜撰序文。
四修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十二世孫修耀勤方氏增補序文於河南宜陽縣官署。
五修 嘉慶五年(1800),二十三世孫德璜渭川氏重刊譜序,華容縣儒學同學星沙宋燦雲偕氏拜撰譜新序。
六修 鹹豐七年(1857),兩玉氏謹撰序文。
七修 公元2006年,鼎、禹、墨支族宗親聯誼會編修。
歷代誥封,跋文,追贊,傳錄,詳見學官劉氏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