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孫海波,1986年生,江蘇徐州人,北京大學法學碩士(2012)、法學博士(2016),美國南加州大古爾德法學院訪問學者(2014.8-2015.8),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理學、法哲學、比較法與法律方法論。
學術成果
期刊類
1、“論法教義學作為法學的核心”,載《北大法律評論》(第16卷·第2輯),北京大學出版
社2016年版;
2、“論指導性案例使用的特點與難點——以102份判決書為分析參照”,載《比較法在中國》
(2016年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3、“論指導性案例的使用與濫用——一種經驗主義視角的考察”,載舒國瀅主編《法學方法論論叢》(第3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4、“通過裁判後果論證裁判——法律推理新論”,載《法律科學》2015年第3期,本文同時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法理、法史卷)2015年第10期全文轉載;
5、“‘後果考量’與‘法條主義’的較量——穿行於法律方法的噩夢與美夢之間”, 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5年第2期;
6、“法教義學與社科法學之爭的方法論反省——以法學與司法的互動關係為重點”,載《東方法學》2015年第4期;
7、“疑難案件的法哲學爭議——一種思想關係的視角”,載《法律科學》2013年第1期,本文同時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5期轉摘;
8、“作為美德的正義與作為制度的法律”,載《中外法學》2014年第4期;
9、“道德難題與立法選擇—法律道德主義立場及實踐檢討”,載《法律科學》2014年第4期;
10、“英美法中形式與實質之檢討——以法律推理和法律理論為視角”,載《西部法學評論》2014年第1期;
11、“告別司法三段論?——對法律推理中形式邏輯的批判與拯救”,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3年第4期;
12、“在‘規範拘束’與‘個案正義’之間:論法教義學視野下的價值判斷”, 載《法學論
壇》2014年第1期;
13、“以法治消解特權——基於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反思”,載《探索與爭鳴》2013年第8期;
14、“破解類比推理難題:成因、類別與方法”,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
15、“走向不確定法律狀態下的司法裁判——論疑難案件裁判的經驗與方法”,載《西部法學評論》2013年第4期;
16、“我們的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正義理論?”,載《北大法寶文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17、“當代英美法理學中方法論的轉向及其意義——從‘法概念’到‘法理論’”,載《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3年第4期;
18、“案件為何疑難?——疑難案件的成因再探”,載《蘭州學刊》2012年第11期;
19、“疑難案件的語義爭議及成因初探”,載《研究生法學》2011年第6期;
20、“法律概念的主權之維:奧斯丁與法律實證主義”,載《研究生法學》2011年第2期;
21、“想像法律:兼評‘馬背上的法庭’”,載《當代法學論壇》2011年第2輯。
報紙類
1、“法律推理新論‘新’在哪裡”,載《法制日報》2016年8月21日,第12版;
譯著
1、[美]安德瑞?馬默著《法哲學》( Philosophy of Law),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2、[美]理察·瓦瑟斯特羅姆著《法官如何裁判》( The Judicial Decision),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年8月版;
3、[美]羅伯特?喬治著《使人成為有德之人:市民自由與公共道德》( Making Men Moral:Civil Liberties andPublic Morality),商務印書館2016年待版;
4、[美]弗雷德里克?肖爾著《法律的強制力》( The Force of Law),中國法制出版社待版;
譯文
1、[美]瑪莎?米諾:“為21世紀培養國際性法律人才”(Making Global Lawyers for the 21stCentury),孫海波等譯,載《中國政法大學教育文選》第14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04-212頁。
2、[澳]菲利普?格蘭斯:“事物的性情:法意中的自發秩序”(The Disposition of Things: Spontaneous Order in the Esprit des Lois),孫海波譯,載《孟德斯鳩的古典法學——<論法的精神>繹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主持課題
1、主持北京大學2013年才齋課題項目“疑難案件裁判的經驗與方法”(CZ201309);
2、主持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2015年課題項目“先例規則生成機制的比較研究——以中、美、德三國為考察重點”(CLC2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