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樹珍,女,生於1963年,漢族,大學本科學歷,中專高級講師,青島幼兒師範學校學前教育學教師,教齡25年,班主任工作5年。
二、主要工作業績
㈠主要榮譽
1.1995年評為青島市青年教師優秀專業人才
2.2001年評為青島市三八紅旗手
3.2004年評為青島市優秀教師
4.2005年評為全國先進科研院長
5.2006年評為山東省百名優秀院長
㈡主要論著
1.1999年論文《幼兒品德有關素質現狀調查及對策》獲山東省師範教育研究成果一等獎
2.1999年參與制定《青島市幼兒素質教育指導綱要》 由青島市出版社出版
3.2002年論文《教師素質是實施課程方案的關鍵》獲青島市教育改革論文評選一等獎
4.2005年論文《多元教育的探索與發展》在國際華人幼兒教育學術研討會交流
5.2005年主編《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指導》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㈢公開課、優質課獲獎、科研課題成果
1.1999年《幼兒語言教育》獲青島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
2.2001年《幼兒民間藝術教育》課題通過國家級驗收
3.2002年《瑞吉歐本土化研究》課題獲國家級驗收
三、主要事跡
該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25年,曾擔任幼師附幼園長9年,現任幼師副校長,分管教學工作。做行政工作的同時一直兼任教學工作。
教育教學工作:任課中既能立足幼稚園的實際又能站在幼師的高度,理論聯繫實際,避免紙上談兵。善於抓住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的特點,突出三性――實踐性、示範性、師範性。做到三改變:改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吃透、活用;改講授為主為啟發引導,善於啟發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互動,儘可能多地讓學生體味思維的"快感";改重知識、能力為全面培養,滲透情感,塑造人格。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獨特的個人教學風格。
副校長工作:不斷最佳化教學常規,完善教學考核,提升教學管理。不斷拓展選修課、校園學術講座的內容。起草了教學師徒、班主任師徒、藝術團師徒協定,注重過程性管理。組織好學生的見、實習,修改、完善實習協定。組織不同層次的研究課。認真組織好各類考試和參賽活動,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參與學前雙語、學前早教兩個特色方向班的課題研究,起草了幼兒師範學校三年制課程方案。
園長工作:確立了辦園理念:"為了孩子的快樂負責,為了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附幼文化:"繼承與發展並存,規範與創新並存,協作與競爭並存,打造求真務實、學習型幼稚園"。整個幼稚園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幼稚園的社會聲譽很好,生源很旺。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並發展了多元教育辦園特色。
相關詞條
-
漂亮的李慧珍
《漂亮的李慧珍》是由芒果影視、嘉行傳媒、樂視視頻聯合出品的職場暖心喜劇,由趙晨陽執導,盧至柔、楊青編劇,迪麗熱巴、盛一倫、李溪芮、張彬彬、王驍、王一楠、...
劇情簡介 分集劇情 演職員表 角色介紹 音樂原聲 -
孫龍珍
孫龍珍,女,1940年出生在江蘇省泰縣,1959年支邊來疆,1960年加入中國共青團,1969年6月10日,在反擊蘇聯入侵巴爾魯克山西部地區的鬥爭中,為...
簡介 英雄事跡 人物軼事 民兵班 -
珍妃[光緒帝珍妃他他拉氏]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原任戶部右侍郎長敘之女,滿洲鑲紅旗人,光緒帝妃嬪,也是光緒最寵愛的妃子。《國聞備乘》:“惟珍妃生...
人物生平 死因之謎 人物評價 軼事典故 家族成員 -
珍妃
清帝后妃有兩位女子曾獲“珍妃”這一封號,一位是道光帝珍妃赫舍里氏,另一位就是廣為人知的光緒帝寵妃他他拉氏(1876年2月27日-1900年8月15日),...
人物生平 死因之謎 人物評價 軼事典故 家族成員 -
孫連仲[抗日名將]
孫連仲(1893年-1990年),字仿魯,漢族,河北雄縣人。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著名抗日將領。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戰爭時期因堅守台兒莊而聞名中...
人物生平 家庭成員 人物紀念 -
孫
孫姓百家姓第3位1:錢孫2:郡望樂安郡寫法標音、羅馬字轉寫漢語拼音Sūn 注音符號ㄙㄨㄣ中國大陸Sun 台灣Sun 香港Suen 澳門...少數民族使用...
基本介紹 姓氏來源 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遷徙分布 -
倪桂珍
倪桂珍(1869年—1931年7月23日),浙江餘姚人。父親倪韞山也是牧師,母親姓徐,是中國最早皈依天主教的明朝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後裔。倪桂珍17歲畢業...
人物生平 出身介紹 聯姻情況 虔誠信徒 生兒育女 -
孫[姓氏]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 姓、媯 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歷史發展 遷徙分布 姓氏文化 人物 -
孫桐萱
孫桐萱(1895—1978),字蔭亭,1895年出生在河北省交河縣泊鎮(現泊頭市)文廟鎮鹼場孫村一個農民家庭。孫桐萱兄弟四人,他是老二,七歲過繼給叔父孫...
人物簡介 相關事件 北京政變後 蔣桂戰爭 中原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