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柏安

孫柏安

孫柏安是一名國際NGO成員,男,國籍美國。

基本信息

簡介

孫柏安——新時代的白求恩(國際NGO)
國際NGO奮戰在前線

在中國人民團結抗災的最前線,越來越多胸前佩戴著紅十字或其他標誌的國際NGO成員在多個地區間輾轉救援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曉德發自北京 5月14日,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幾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突然出現在中國總理面前。

“你們是遊客嗎?”溫家寶總理關切地詢問。“賑災的。”“是哪個國家的?”“美國的,國際心連心組織。”一個身材高大的外國人用略顯蹩腳的國語回答。

當天晚上,這段對話即出現在電視新聞上,其中的外國人和他們代表的組織,因此成了不少中國觀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往日裡不那么為普通民眾所熟悉的國際非政府組織(NGO)的身影,在這次地震中走到了台前。

美國“雷鋒”奔波在山路上

這名“老外”名叫賴恩·魯濱遜(中文名孫柏安),是“心連心國際組織”的駐華首席代表。和溫家寶總理偶遇當天,他們一行16人剛剛趕到北川,隨行的包括3輛車,其中一輛是運送物資的卡車和一輛救護車。面對中國總理對美國人民和美國政府給予災區支援的感謝,孫柏安除表達了幫助當地老百姓克服困難的願望外,一再說著“謝謝”。

這個已經在成都生活了10年的美國醫學博士,此前已經與《國際先驅導報》特派四川地震災區記者提前“偶遇”。

本報記者楊磊在北川縣城外的山路上見到孫柏安時,他看上去正處於一籌莫展中。一名受傷的老人急需治療,但面對孫柏安和同伴要幫忙的表態卻連連擺手。“中國的那個老太太大概很少見到外國人,所以不願意讓他診斷。”一番交談之後,老太太才上了醫療車。

“是責任心驅使我來到這裡。”5月12日下午,孫柏安像其他成都市民一樣,在地震發生後逃到街頭避難。隨後,他開始聯繫四川省紅十字會,由此才使心連心國際組織成為第一支走進災區支援救災的國際NGO隊伍。

此次北川之行,孫柏安和他的同事們帶來了包括消毒水、針頭在內的醫療用品。在趕往災區的途中因為道路不暢,一些物資被留在其他車上,他們不得不多次折返搬運。在北川縣城,哪個地方需要消毒水,他們就往哪個地方送;哪個地方需要抬傷員,他們就跟著抬;哪個地方護士不夠,他們中的凱爾西·加德納女士就去充當臨時護士——這是她的老本行。

“每一個生命都很重要,我們應該盡力幫助受災的人們。”心連心國際組織成員阿倫表示,自己對北川有著特殊的感情。這名目前在成都的留學生曾經多次來北川旅遊。而5月17日再次接受《國際先驅導報》採訪時,孫柏安已經回到了成都,並一直在忙著開會研究下一步救援計畫

反應速度非同一般

從5月12日發生地震到14日出現在重災區的北川縣,美國心連心國際組織行動之迅速可見一斑。“我當時沒想到外國志願者能這么快。”本報記者焦衛平也在前方碰到了孫柏安一行,在他看來,國際NGO的行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事實上,在自然災難面前快速反應並施展救援,一直是NGO的強項。此前,無論是2004年印度洋海嘯,還是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抑或更早前的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國際NGO往往都是在第一時間展開行動,有的甚至比當地政府的行動還為快捷。

在汶川地震發生兩天后,“無國界醫生組織”即派出兩支隊伍抵達四川,展開對中國地震災區的評估工作。這個1971年在巴黎成立的獨立人道醫療救援組織,成員均由各國專業醫學人員組成。他們在得到前方評估的初步信息後,便即開始了行動:運送物資,派遣志願者。

“我們將會運送毛氈、塑膠帆布、衛生包(含肥皂、臉盆、毛巾、牙膏等)到災區,以便為約二萬名災民恢復其基本生活所需。”無國界醫生中國項目主管塔佛涅醫生說。5月16日,該組織5名志願人員再赴四川,參與災情評估和提供援助。

參與救援各盡其能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18日,在四川災區的國際NGO數量已經超過了十餘個。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的金髮碧眼,有的也是黃皮膚黑頭髮,但他們服務的機構多數都來自國外。在中國人民團結抗災的最前線,越來越多胸前佩戴著紅十字或其他標誌的國際NGO組織成員在多個地區輾轉救援。他們在物資、醫療、救援等方面開始大展拳腳,而這些人中有的之前已經被緬甸的風暴災難救援折磨得疲憊不堪。

“這是三十年來中國最為嚴重的地震,對民生造成重大影響。樂施會在中國內地有超過二十年的長期發展工作經驗,我們定當竭盡所能,儘快協助需要援助的災民,確保生命安全,以及改善受地震影響的貧窮人的生計。”5月12日,香港“樂施會”總裁施日莊就作出上述表態。

作為一個扶貧與救援組織,香港樂施會13日派人到了成都,當時的主要工作是尋找合作夥伴和考察現場情況,了解災區最需要什麼。而繼地震發生翌日決定捐款1200萬港幣後,該組織在16日又追加了1300萬捐款支援災區。

“現在我們已經在和四川省扶貧辦合作,今天下午,我們前線已有一組成員四人到了都江堰等災區進行考察,順便與當地誌願者共同發放一些救援物資,包括大米、食用油、榨菜和藥品等。”17日,樂施會北京辦事處工作人員劉曙光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們已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直接去災區現場,另外一部分人則在後方負責採購物資並組織運輸。

之所以選擇同政府合作,劉曙光認為,這樣可以使以後的救援更加順暢,也能更直接有效地開展工作。“我們和政府一起聯合,政府做一大塊,我們做一小塊,是可以起到補充的作用。”

與樂施會援助方式的獨闢蹊徑相比,“國際行動救援組織”則是選擇自己擅長的部分入手——不打算參與救援生命的行動,而是著眼於“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即首先為受災比較嚴重的都江堰、彭州地區的兒童提供幫助。這家總部設在南非的公益性國際聯盟組織,這幾天購買了包括嬰幼兒奶粉、幼兒衣物、棉被在內價值50萬元的物資送往災區。

後方也在行動

當很多NGO成員在四川災區參與直接救援的同時,5月17日上午,數千里外的北京,長安街旁的一座大廈內,一些NGO代表正就“如何更有效地參加抗震救災”討論得熱火朝天。這場由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牽頭組織的研討會,吸引了數十家NGO的參與。

“除了捐款,我們還有什麼可以做?”光華慈善基金會理事長李志剛一邊發問,一邊自我反思:這一次我們手忙腳亂,說明我們平時沒有做好準備,現在我們想幫助的人正躺在地下,接下來怎么幫助活著的人重建家園?

一場大地震的洗禮,讓眾多NGO意識到了肩頭的責任:他們所能做的事,顯然不只是參加現場搶險救援這么簡單。“我們不能到達災難現場,但是也可以幫助身邊同樣是來自災區的人們。”一位NGO負責人表示,他們目前正在北京統計川籍災區人士的情況,以更好地幫這些人撫平心靈的創傷。“周圍有受地震影響的群體,我們應該儘量幫助他們。”

而與國際NGO相對成熟的運作模式相比,國內的草根NGO目前多數仍處在成長階段。這一次他們的反應也非常迅速,不過如何更科學有效地參與救援仍是一道課題。“目前進入災區的民間力量很多,因此與政府的合作程度往往決定了某一個組織能否順利參與到救災工作中來。”北京震旦紀公益信息技術中心執行主任張麗娜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