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林[油畫家]

孫寶林[油畫家]
孫寶林[油畫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孫寶林,江蘇宿遷市泗洪縣人,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現為淮安市政協委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淮陰師範學院美術系副教授。


1.油畫家孫寶林,男,漢族,江蘇宿遷市泗洪縣人,1986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1992就讀魯迅藝術學院油畫進修班。現為淮安市政協委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淮安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民盟淮安市委社聯部副部長,民盟淮陰師範學院總支副主委,淮陰師範學院美術系副教授,美術學院副院長。現在南京藝術學院攻讀藝術碩士學位。
孫寶林老師長期從事美術教學工作,熱愛黨的教育事業,以極大的熱情,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曾多次被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在擔任班主任工作時,更是認真負責,關心學生的學習成長,特別是每年帶學生外出寫生時,從不忘對學生進行專業外的革命傳統教育,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收益。在教學之餘,孫寶林老師積極搞科研,繪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油畫大展,部分作品曾獲獎。近年來,在國核心心期刊及省級以上期刊發表論文與繪 畫作品三十餘篇/幅。曾成功舉辦過個人油畫作品展,江蘇電視台作專題報導。
作為市政協委員,孫寶林老師積極地參政議政,為學院及地方的發展獻言獻策,儘自己的一份職責。

2.姓 名: 孫寶林 性 別: 男
年 齡: 23 民 族: 漢族
戶 籍: 遼寧 瀋陽 婚姻狀況: 未婚
身 高: 180 cm 體 重: 62 kg
身份證: 210124830916**1 最高學歷: 大 專
現所在地: 遼寧 瀋陽 畢業院校: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所學專業: 計算機網路技術與維護 更新日期: 2006-6-24

3.孫寶林 1964年7月生,吉林懷德人,大連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幹部,高級工程師。1996~1997年開發了二坐標數控切割自動編程軟體和板材數控切割自動套料軟體,並發表論文2篇。其中自動編程合適合非圓曲線雙圓弧擬合、相貫線參數繪圖動態模擬等專業功能。自動套科適合板材尺寸不能預先確定的場合,也可以按工具機上料尺寸現場套料、論文《數控切割現場自動套料系統研究》在1998年度《第八次全國焊接會議論文集》中發表;論文《數控切割工具機編程套料系統開發套用》獲遼寧鐵道學會1997年度二等優秀論文。曾改造日本小他酸素公司的製造數控火焰/等離子切割機2台,實現在工具機上進行現場圖形套料功能,用計算機軟碟取代穿孔紙帶等功能,提高工具機利用率30%,提高鋼板成品利用率3%。以及改造德國梅薩公司產數控火焰切割機1台,更換全部強弱電控制系統,割炬頭夾緊由氣功改為手動/氣動兩用夾緊裝置。1997至1999年連續3年獲大連重工本團有限公司勞動模範稱號,1998年獲第五屆遼寧省優秀科協工作者榮譽稱號,1998年獲大連市計算機開發和推廣套用優秀成果二等獎,1999年獲大連市發明精英榮譽稱號。榮獲1998年至1999年度大連市特等勞動模範稱號。

2孫寶林,教授,博士導師。“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
1986年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士;1989年中科院遺傳所碩士;1999年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

研究興趣:
1.還原脫氯細菌的生理、生態和分類。
含氯有機化合物作為工業合成的有機溶劑和化工原料,被廣泛套用在機械去污、紡織和染料等眾多領域中。這類化合物包括氯乙烯、氯乙烷、氯苯、氯苯酚和聚氯聯二苯等。由於不適當排放及其在環境中的積累,含氯有機化合物已成為地下水、土壤、沉積物及大氣的主要污染物。這類化合物多具有毒性,並且有些被證明為致癌物質。它們在環境存留的時間很長,可積累在食物鏈中,並難以被嗜氧微生物降解。研究表明,含氯有機化合物可在厭氧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還原脫氯反應。還原脫氯產物無毒性或毒性較小,而且容易被嗜氧微生物降解。我們將富集、分離和鑑定可降解上述含氯有機物的厭氧細菌,並分析微生物的群體結構。同時,也將對重金屬還原細菌、氨氧化細菌和甲烷氧化細菌進行生態、生理和遺傳學研究。
2.脫氯呼吸的生化和遺傳學機理。
在微生物脫氯呼吸中,含氯有機化合物作為終端電子受體,有機物或氫氣作為電子供體,通過呼吸鏈上的電子傳遞完成脫氯呼吸。在細胞膜內外產生的質子泵驅動ATP的生成,此能量生成與細胞生長相偶聯。還原脫氯酶是脫氯呼吸反應的關鍵酶。目前人們尚不清楚還原脫氯反應的酶學、生化和分子機理,如(1)電子是如何轉運的哪些蛋白質參加了電子輸送電子傳遞機制在不同還原脫氯微生物的區別(2)還原脫氯反應是如何與能量生成偶聯的?(3)在分子水平上,還原脫氯反應是如何表達和調控的?(4)還原脫氯酶及相關蛋白質的構象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將有助於理解還原脫氯微生物在個體和分子水平上的進化及其在自然環境中的功能。我們將試圖建立有效的還原脫氯細菌的遺傳作業系統,並克隆、表達和分析還原脫氯酶及其調控成份,以期闡明上述問題。
3.還原脫氯細菌的存在及其功能檢測。
我們將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如real-time PCR和microarrays,結合生物信息學和環境基因組學,來檢測脫氯微生物在污染環境中的存在及其功能。這不僅將有助於理解還原脫氯細菌在污染環境中的生物修復作用,還可以提供不同微生物群體的功能與結構關係的信息。而微生物群體如何在自然環境中相互作用來實現協同進化及功能表達一直是微生物生態學的中心問題。

近期論文:
1.Sun, B., B. M. Griffin, H. L. Ayala-del-Río, S. A. Hashsham, and J. M. Tiedje (2002). Microbial dehalorespiration with 1,1,1-trichloroethane. Science 298:1023-1025.
2.Sun, B., J. R. Cole, and J. M. Tiedje (2001). Desulfomonile limimaris sp. nov., an anaerobic dehalogenating bacterium from marine sediment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51:365-371.
3.Sun, B., J. R. Cole, R. A. Sanford, and J. M. Tiedje (2000).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esulfovibrio dechloracetivorans sp. nov., a marine dechlorinating bacterium growing by coupling the oxidation of acetate to the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of 2-chlorophenol. Appl. Environ. Microbiol. 66:2408-2413.
4.Sun, B. and J. M. Tiedje.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bial consortia that reductively dechlorinate chloroethanes.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
5.Dybas, L., B. Sun, M. Dybas, S. Hashsham, and J. Tiedje. Application of real-time PCR to monitor chloroethene-dechlorinating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contaminated aquifers.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