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雲

孫宏雲,男,1969年生,安徽廬江人。1987年免試入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1991年畢業獲史學學士,同年考入南開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1994年畢業獲碩士學位,隨後進中山大學理論教學部工作。1998年調入歷史系,1999—2004年師承桑兵教授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現任職中山大學歷史系、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副教授。 研究方向:1、中國近現代史。2、政治學史與政治思想史

孫宏雲
開設課程
本科: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民國政治思想史,影視作品中的當代中國史,中國國民黨史,國民黨台灣50年
研究生:中國近代政治學說史,中國現代學科形成史研究
科研項目
“政治學科在近代中國的形成”,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006-2009),主持。
“近代中國政治學科的建立:北大政治學科的早期發展”,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子課題(2005—2008),主持。
“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中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2002—2005),桑兵教授主持,課題組主要成員。
“倫敦政治學院與民國知識界——以拉斯基為中心”,中山大學桐山基金青年項目(1999—2001),主持。
“大學本科歷史教學如何應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山大學教學研究項目(2005—2007),主持。
獲獎情況
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展開——清華政治學系的早期發展(1926——1937)》獲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著作類)。
《清華政治學系與中國政治學,1926~1937》入選廣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清華政治學系與中國政治學,1926~1937》獲教育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2006年)。
主要著作
《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展開——清華政治學系的早期發展(1926——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5月。專著。
《先因後創與不破不立——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5月。合著。
《中華文化通志·社團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合著。
《中國近現代發展史論》(教材),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年。合著。
主要論文
《平民政權與職業代表制——鄧演達關於中國革命與政權的構想》,《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孫中山五權憲法思想研究述評》,《史學月刊》2007年第11期。
《中國“現代化”觀念溯源——<申報月刊>的“中國現代化問題”討論》,《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07年第8期全文轉載。
《孫中山的民權思想與職業代表制》,《廣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07年第9期全文轉載。
《學風·場域·知識——關於抗戰前清華知識人的考察》(第一作者),《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第2期。
《蕭公權與張奚若》,《萬象》2007年1月號。
《抗戰前行政學輸入與行政研究的興起》,《學術研究》2006年第12期。
《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學術研討會述評》,《歷史研究》2005年第3期。
《行政效率研究會與抗戰前的行政效率運動》,《史學月刊》2005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05年第8期全文轉載。
《孫文“五權憲法”思想的演進》,《孫文研究》&#91;日本&#93;第37輯,2005年1月。
《陳之邁與抗戰前的“民主與獨裁”論戰》,《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1期。
《蕭公權與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基於蕭著<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分析》,《安徽史學》2005年第1期。
《汪精衛、梁啓超“革命”論戰的政治學背景》,《歷史研究》2004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05年第3期全文轉載。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學術年鑑(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浦薛鳳“政治五因素”論的形成與展開——兼論其在中國現代政治學史上的意義》,《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清華政治學系的創立及其前後之史事》,收入論文集《1920年代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9月。
《論孫中山思想中的“政治”概念》,收入論文集《看清世界與正視中國——“孫中山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1905-1907年汪精衛梁啓超關於種族革命的論戰與伯倫知理<國家學>的關係》,《學術研究》,2002年第6期。
《鄧演達與第二次北伐》,《鄧演達研究新論》,華文出版社2001年。
《拉斯基與中國——關於拉斯基和他的中國學生的初步研究》,《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01年第2期全文轉載。
《拉斯基與民國知識界》,《“兩岸三地研究生視野下的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00年。
《再析民初政黨政治失敗的原因》,《中山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論第一次直奉戰爭直勝奉敗的原因》(第二作者),《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5期。
《試論民國前中國資產階級革新派的社團政黨觀》,《南開學報》1993年第6期。
《近代中國教民論略》,《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93年第4期。
《“台灣意識”及其對兩岸統一的影響》,南開大學《研究生論壇》1992年第2期。
《近代中國的教民來源淺析》,《南開史學》1992年第2期。
學術交流
“東亞海口城市的文化發展”國際研討會,中山大學(珠海),2007年12月5-7日。
“承傳與創新:新世代的歷史學”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12月1-3日。
中國現代學科的形成:以西學選本為中心的討論”國際學術研討會,復旦大學歷史系,上海,2007年10月12-14日。
“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紀念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0周年”學術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北京,2007年7月2-4日。
“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學術研討會,北京師範大學近代文化研究中心,北京,2007年6月30-7月2日。
“孫中山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父紀念館,台北,2007年5月16-21日。
鄧演達思想的社會價值學術研討會,廣東省鄧演達研究會,廣州,2006年12月8-9日。
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孫中山研究會,中山,2006年11月6-9日。
第四屆全國青年史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中國史學會、華中師範大學,武漢,2006年10月20-22日。
“中國學代學科的形成”國際學術研討會,復旦大學歷史系,上海,2005年9月。
“1930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四川師範大學歷史系,成都,2005年8月。
“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歷史系,廣州,2004年12月。
孫中山紀念館開館20周年紀念講演會,日本神戶孫中山紀念館,2004年10月。
“海·都市·境界——作為接觸空間的海港城市”國際學術研討會,日本神戶大學,2004年10月。
“中國現代社會心理與社會思潮學術研討會”, 中國現代史學會、四川大學等,成都,2004年8月17-19日。
“孫中山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廣州,2004年7月。
“1920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四川師範大學歷史系,銀川,2004年7月。
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2002年8月。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現代史學會、上海市委黨校,上海,2002年7月。
“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國際青年學術研討會”,湖南長沙,2001年10月。
第二屆鄧演達國際學術研討會,廣東惠州,2000年9月。
“兩岸三地研究生視野下的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廣州中山大學, 2000年5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