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孫士寅出生於江南書香門第之家,自幼喜好彈琴。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月,他身帶一把心愛的古琴出任雲南省平彝縣(今富源縣)知縣。此前,當地剛廢平夷衛與亦佐縣而合恢復重建平彝縣不久,經濟基礎非常薄弱,每年的財政收入養活本縣的公職人員僅夠半年,不足部份,須上級扶助。他剛上任幾個月,全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滿災,被洪水沖走淹死之村民不少,農作物損失慘重,孫士寅愛民如子,清正廉明,想為人民所想,急為人民所急,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夜以繼日地奮戰在防洪搶險工作中,四處巡訪,體察民情,時常將自己的收入施捨於貧苦百姓,與全縣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評價
由於他治理有方,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任期未滿,曾有人要提拔他回江南,但地方百姓強烈請求挽留,他也樂意留下連任平彝知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五月,孫士寅卸任時,囊空如洗,兩袖清風,竟沒有返程之路費,百姓自發捐送,分文不取,將上任時攜帶的古琴鬻為路費,村民們視其公道廉潔,自髮結隊牽衣流涕相送至十里之外。為褒其美德,民眾捐銀立“遺愛碑”於勝境關驛道旁。
後世紀念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縣令韓再蘭與拔貢李恩光編修《光緒平彝縣誌》時,受孫士寅愛民如子,為官公道清廉的事跡所感動,便重新撰文,改立“鬻琴碑”置放於勝境關“關帝廟”大殿右壁前,碑文云:“來攜此琴來,去鬻去琴去,傷哉……,三年課績循良奏,百姓見肥使君瘦,長途再將贏馬驅,空囊只有焦桐售……”。
鬻琴碑於“文革”期間被毀,但孫士寅高風亮節的功績永遠存於富源人民心中。一九九八年,曲靖地區行署專員李兵同志在開展廉政建設活動中,撥款六萬元,明示富源縣委,縣人民政府複製“鬻琴碑”,並建碑亭一座,命名“清風亭”。
二000年二月,富源勝境關被中共雲南省命名為第三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孫士寅的感人事跡便是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典型教材。
2009年,經過立項論證,一部以孫士寅故事與雲南風情為主線的歷史傳奇電視劇在數年打磨後即將上馬拍攝,目前定名為《草鞋縣令》,擬選主角有陳小春馬伊琍毛孩等。由雲南知名製片人鄧凱領銜藝術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