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情況
《孟子》中記載了孟子對許行的批判。
許行是戰國時期農家的代表人物,其生卒年代已不可考,大約相當於公元前390至公元前315年之間,與孟子時代相當。許行的事跡與主張僅見於《孟子·滕文公上》,由《孟子》記載得知他“自楚之滕”,孟子稱他“南蠻鵲舌之人”,可見許行是楚國人。他有門徒幾十個,都穿著粗麻織成的衣服,靠打草鞋、織蓆子為生。許行帶領門徒來到滕國,不求高官厚祿,僅希望得到一片土地,一間房屋,定居下來,從事耕種。當時許行的主張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甚至儒家陳良的門徒陳相、陳辛兄弟二人也棄儒學而拜許行為師。
故事內容
許行的主張,由《孟子》引陳相轉述許行話語,知其主要有兩點:“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及“市賈不二,國中無偽。” 孟子反對農家許行的學說,尤其駁斥許行“君臣並耕”的說法,進而歌頌堯、舜、周公、孔子之道。為了宣揚儒家學說,孟子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的所謂“天下之通義”(《孟子·滕文公上》)。認為勞心者對勞力者的統治是合理的現象。此外,孟子選用“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的譬喻,說明學術思想應該進步,而不應後退,以斥責農家學說。最後指出,“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惡能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