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穎達(574~648)
正文
中國唐代經學家。字沖遠,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曾從學於隋經學家、天文學家劉焯。隋大業(605~616)初年,舉明經高第,授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博士。隋煬帝召諸郡儒官集東都洛陽,詔國子秘書學士與論議,孔穎達為冠,並且年齡最小。老師宿儒恥出其下,暗遣人刺殺他未成。到唐代,歷任國子博士、國子司業、國子祭酒等職。卒謚憲。唐貞觀(627~649)初年,康太宗認為當時儒學師說多門,章句繁雜,命孔穎達主持編撰五經義訓。孔穎達乃兼采南北經學義疏,以南學為主,編成《五經正義》180卷,為經學註疏的“定本”,現存《十三經註疏》中。唐高宗永徽四年(653),頒《五經正義》於全國,自此時起至宋初,為考試經學的標準。
孔穎達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周易正義》和《禮記正義》兩書中。
孔穎達繼承儒家重禮的傳統,提倡尊卑貴賤的等級區別,說:“人之所生,禮為大也。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長幼之位,是禮之時義大矣哉!”還認為禮與“天地俱興”。在哲學思想上,孔穎達以“無”為宇宙萬物的本原,說:“萬物之本,有生於無。”在解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時說:“道是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凡有從無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後形”。這種思想,對宋代程朱理學影響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