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A.
正文
![孔德,A.](/img/a/f0f/nBnauM3XycTMyMTM4czM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zA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孔德從英國經驗論哲學家D.休謨、德國古典哲學家I.康德和奧地利醫生、顱相學的創立者F.J.加爾等人那裡吸取了方法上的實證主義思想、歷史決定論觀念和有關心理學的概念,尤其深受聖西門的影響。孔德認為建立科學的哲學和把科學套用於社會乃是時代的使命,宣稱實證主義實質上由哲學和政治體系構成。
孔德從不可知論和現象論出發,建立其實證哲學體系,並力圖使之凌駕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上。他指出,人們只有關於現象的知識,這種知識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人們所知的僅僅是一個事實與另一個事實彼此前後相繼或相類似的關係,這種關係就是我們所稱的規律。他認為,現象的規律是我們關於現象所知的一切,因為我們並不知道任何事實的本質及其現象的產生方式,也不知道它們的終極原因(動力因或目的因)。在他看來,追求關於現象以外東西的知識,就是形上學。孔德把他所建立的實證哲學說成是知識進化的必然結果,是基於“實證的”考察的。同時,他又把其知識發展三階段說看作是實證哲學的基本主張,是他發現的一條根本規律。他所謂的知識發展的三階段,即:①神學階段。在這個階段,人類的知識以虛構為基本特徵,信仰超自然的力量,用神的意志說明萬物。②形上學階段。這個階段是前一階段的變態,與前一階段本質是一致的,都追求萬物的根源、本性和終極原因,要求獲得絕對知識。③實證階段。該階段以科學為基本特徵,尊重經驗、事實,依靠觀察和理性的力量,主要研究現象之間的關係,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要求知道事物的內在本性和本質原因。孔德指出,最初人只知道自己,認為萬物由象他自己那樣的一種看不見的行為者所產生。這是神學哲學的觀察基礎。神學哲學第一次把物質事物和精神事物作了有效的劃分。孔德認為,實證信仰的曙光在各時代早已有了,實證哲學一開始就是必然的,至於形上學不過是過渡性的,但卻是不可少的。他根據人類的進步受理性指導的觀點,斷定社會進步史主要是人類思想史,知識發展的三階段也是社會發展的三階段。孔德關於思想發展的三階段理論及其相聯的“科學社會學”通常被認為是對科學本性和科學史的浮淺的猜測。他的社會動力學也是以唯心史觀為基礎的。
孔德聲稱,形成實證哲學的第一步是進行科學分類。他認為,無機和有機的現象包括五門基本科學,並按它們經歷三階段的速度和達到實證階段的時間不同,依次排列為: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社會學,這個排列次序也是各門科學的發展順序,並且說明了它們的社會關係和相對的完善性,所以成了他的科學分類的基礎。在他看來,數學是精確可靠的,可列在五大科學之前;哲學也應是實證的,而實證哲學是科學的延續和綜合。
孔德強烈要求採納實證的或科學的方法,主張方法論的還原論和科學統一。他的實證原則和觀點不僅對早期實證主義的另兩位主要代表人物J.S.密爾和H.斯賓塞以及20世紀的邏輯實證主義等有重大影響,而且也見之於E.納格爾關於生物學功能的解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