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語

孔子集語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簡介

《孔子集語》是關於孔子言行事事跡的文字彙編,

傳世有兩種:一是宋朝薛據輯的兩卷本,二是清朝孫星衍輯的十七卷本。薛氏輯本被收入《四庫全書》,孫氏輯本被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後者不但從文字數量上超出前者六七倍,而且從編輯品質上也大大超過前者。

作者簡介

孫星衍,字伯淵,一字淵如,號季仇、微隱、芳茂山人,江蘇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生於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卒於嘉慶廿三年(一八一八年),是清朝著名的考據學家、金石學家、訓詁學家。孫星衍歷官山東兗沂曹濟道兼管黃河兵備道,山東督糧道權布政使。(《清史稿•孫星衍傳》)作為一個著名的藏書家和學者,他對薛氏輯本很不滿意,於是在晚年引疾歸田後,與其族弟星海、侄婿龔慶一起檢閱群籍,

從《易十翼》、《禮小戴記》、《春秋左氏傳》、《孝經》、《論語》、《孟子》,《孔子家語》、《孔叢子》、《史記•孔子世家》、《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外的八十三種典籍中采輯了八百一十三條孔子言行記錄,並仿照《說苑》的體裁按類編排,共分十四篇十七卷,前十篇反映孔子的基本思想,後四篇多屬於孔子的生平事跡和寓言故事。初稿纂成之後,他又請著名學者嚴可均進行審校,前後歷時六年成書。值得注意的是,孫氏輯本不止重視材料的收集,還註明每一條材料的出處,並把內容相同或相近的材料排列在一起,而且對疑文脫句加以按語進行校勘,因而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當然,此書是從浩繁的古籍中逐條查閱輯錄而成,難免仍有所缺失。後來王仁俊作《孔子集語補遺》增補七十七條,李滋然作《孔子集語補遺商正》,再補八十九條。今人郭沂將這三部書進行了校點和整理,並補入了《論語》、《孔子家語》、《孔叢子》以外孫書未收錄的材料以及新出土的馬王堆帛書《易傳》和八角廊竹簡《儒家者言》。

孫氏輯本《孔子集語》首刊於嘉慶二十年,收入《平津館叢書》,

扉頁題有“冶城山館藏版”。此版刊刻時將所輯文字的出處以陰刻白文置於段首,以篇為段,如有彼此互見的文字,則只將首條置頂,其餘低置一格,列於其後。此版嚴可均《序》置於書首,次及《孔子集語表》,次及《篇目》、正文,每半頁十一行,滿行二十字。因該版為孫星衍組織編撰刻印,故通稱“陽湖孫氏本”,又因收入《平津館叢書》,亦稱“平津館原本”。

光緒三年,以校刻精良著稱的浙江書局據平津館原本重新校刻《孔子集語》,汪詒壽任總校,收入《二十二子》,通稱“二十二子本”或“浙江書局本”。此版刊刻時將所輯文字的出處以陽刻置於段首,並加方括弧以示區別,全書除卷十四至卷十七外,各卷卷首下均註明“平津館原本”,全書各卷卷末均署有總校和分校者姓名,每半頁九行,滿行二十一字,篇章順序與原本相同。

光緒十年,江蘇吳縣朱記榮重新校刻《平津館叢書》,他親自校勘了《孔子集語》。此版糾正了平津館原本的衍損之處,刻工精美,每半頁十一行,滿行二十字,與原本同,但在編排上把《孔子集語表》放在了《篇目》之後。由於這是重校本,而扉頁題有“光緒乙酉夏白堤八字橋朱氏槐廬家塾珍藏”,所以此本又稱“重校平津館叢書本”或“朱氏槐廬本”。

另外,依據陽湖孫氏本校刊的《孔子集語》分別有:光緒十九年上海鴻文書局刊本,編入《二十二子》和《二十五子匯函》;光緒二十三年上海文瑞樓刊本,收入《子書二十二種》、《子書二十三種》和《子書二十八種》;同年,湖南新化三味書局刊本,收入《二十二子》;民國九年上海五鳳樓石印本,收入《子書四十八種》;民國十二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收入《三十六子全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