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原文
垃圾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①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②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③中而食之。孔子佯為不見之。選間④,食熟, 謁孔子而進食。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饗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實⑤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故知非難也,所以知人難也。
注釋
1窮:被困
2藜(lí)羹(gēng):用藜菜做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藜:野草,這裡指野菜;羹:湯
3爨(cuàn):燒火做飯。
4甑(zèng):古代蒸食的炊具。
5選間:一會兒。
6煤炱(tái):黑煤灰。
7乎:於
8攫:用手抓取
9食潔而後饋:向尊長進食叫饋。這是孔子在測試顏回。他說今天夢見先君,要祭祀他,只有沒被別人先吃,是乾淨的才可以進上。
翻譯
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缺糧)受困,飯菜全無,七天沒吃上米飯了。白天睡在那,顏回去討米,討回來後煮飯,快要熟了。孔子看見顏回用手抓鍋里的飯吃。一會,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抓飯吃的事情)。孔子起來的時候說:“剛剛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乾淨的飯然後才給他們吃。”顏回回答道:“不是那樣的,剛剛碳灰飄進了鍋里(弄髒了米飯),丟掉又不好,就抓來吃了。”孔子嘆息道:“(按說)應該相信看見的,但是並不一定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記住,要了解一個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難啊,孔子認為要了解一個人更難啊。
選自
本文選自《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評價
人面對逆境與不幸,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性格與胸懷。孔子以君子自恃,不怨天尤人,即使“七日不嘗粒”也並不鐵青著臉,見到學生顏回“偷吃”也還能半開玩笑地質詢(幽默與自嘲乃是逆境的心裡良藥)。而最可貴的是他在得知真相後的自責自省。
典故
孔子被困於陳國蔡國之間,七天沒有燒火煮飯,喝不加米粒的灰菜湯,面色疲憊不堪,然而還在室中彈琴唱歌。顏回擇菜,子路和子貢互相議論說:“先生一再被驅逐於魯國,不讓居留在衛國,砍伐講學大樹於宋國,窮困於商周,圍困於陳、蔡之間。要殺先生的沒有罪過,凌辱先生的不受禁止。他還在唱歌彈琴,樂聲不能斷絕,君子的沒有羞恥之心也象似這樣的嗎?”顏回在旁沒有應聲,進屋告訴孔子。孔子推開琴,唉聲嘆氣他說:“子由和子貢,都是見識淺的人。叫他們進來,我告訴他們。”於路、子貢進入。子路說:“象現在這樣,可以說是窮困了!”孔子說:“這是什麼話!君子能通達道理的叫做通,不通達道理的才叫做窮。現在我孔丘堅守仁義的道理而遭到亂世的禍患,怎能說是窮困呢!所以,自我反省不是窮困於道,而是面臨災難不失卓自己的德行。寒天來到,霜雪降落,我這才知道松柏樹的茂盛。陳蔡被圍困的危險,對我孔丘來說正是自己的幸運啊!”孔子又安然地繼續彈琴唱歌,子路威武興奮地手拿盾牌跳起舞來。子貢說:“我不知夭高,也不知道地深。”古時得道的人,窮困時快樂,通達也快樂,所歡樂的原因並不是窮困通達。明白了這種道理,那么窮困通達就變成為寒暑風雨的規律了。所以許由能自娛於穎水之上,而共伯可自得於共丘山之下。
原文: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慘,顏色甚憊,而弦歌於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幹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借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顏回無以應,人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嘆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於路挖然執乾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娛於穎陽,而共伯得乎共首。《莊子》
訓練
1.用“/”給下面的文字斷句。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 2.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3.從文中看,顏回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