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說寶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 1、子罕——人名,春秋時官員; 子罕是春秋時期宋國的賢臣。

<出自>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編年史。《左傳》後人將它配合春秋》作為解經之書,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並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為《春秋》,最大的編年體史書為《資治通鑑》,所以《左傳》只能說是最早的詳細的編年體史書)。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西漢時稱之為《左氏春秋》,東漢以後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也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套用文,給後世套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鑑。僅據宋人陳騤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諫、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節選自《套用寫作》學術月刊1986年第6期《我國古代套用寫作的產生和發展》)
<原文>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左傳·襄公十五年》
<注釋>
 1、子罕——人名,春秋時官員; 2、或——某人,有人; 3、諸——之於; 4、弗——勿、不 ,在這裡作“不”解; 5、玉人——琢玉的工匠。 6、爾——你; 7、若——假如; 8、人有其寶——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 8、里:鄉里。文中指子罕所居的鄉里。 9、請死:請求免於死難。 10、玉人:雕琢、加工玉石的工匠。
<譯文>
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美玉,把它獻給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拿給玉工看過了,玉工認為它是寶物,所以我才敢進獻給您呀!”子罕說:“我把不貪婪當作寶物,你把美玉當作寶物。如果把玉給了我,那么我們兩個人都喪失了寶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吧。” 獻玉的人畢恭畢敬地對子罕說:“小人懷中藏著寶玉,到哪裡都不安全,還是把它送給您吧。這樣就可以免於被人謀財害命了。”
於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讓玉工雕琢它,然後又賣了出去,把錢給了獻玉的人,讓他成了富翁,然後送他回家去了。
<背景>
子罕是春秋時期宋國的賢臣。 
魯襄公十七年的時候,宋國的皇國父做了太宰,要為宋平公建造一座高台,因此妨礙了農業收割。子罕請求在農事完畢以後再建造,平公不答應。
魯襄公二十九年,鄭國發生饑荒,而當年的麥子還未收割,老百姓困苦不堪。擔任上卿的子皮根據父親子展的遺命,給國內的人分發糧食,每戶一鍾,鄭國人沒有挨餓。子皮也得到了鄭國百姓的極大擁護。
子罕聽說這一情況後,說:“多做善事,這是百姓所希望的。”宋國也發生了饑荒,子罕便請示宋平公,要求拿出公室的糧食借給百姓,讓大夫們也都把糧食借出來。子罕自己的家族借糧食給別人,卻不寫借據,不要求別人歸還,同時還以那些缺乏糧食的大夫的名義,借給百姓糧食。宋國人也沒有挨餓。
晉國的叔向聽說這些情況後,說:“鄭國的罕氏(即子展、子皮的家族)、宋國的樂氏(即子罕的家族)肯定會長盛不衰,他們應該都能夠執掌國家的政權吧!這是因為民心都已歸向他們了。以其他大夫的名義施捨,不只是考慮樹立自己的德望名聲,在這方面子罕更勝一籌。他們將與宋國共存亡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